城市更新背景下老厂房的转型方向和设计策略
城市更新背景下老厂房的转型方向和设计策略
老旧厂房是中国工业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延续城市文脉、拓展城市文化发展空间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城市化和产业升级的双重背景下,在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动能换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市更新转型背景下,老旧厂房成为盘活存量空间资源、建设新型城市文化空间、推动文化发展的有力抓手。
工业厂房的盘活改造是我们最为熟知的一种城市更新类型,但改造模式绝非简单的复制粘贴,每个厂房都应利用自身的特性走出属于自己的改造之路。所以越来越多的厂房被改造重建,其重生后的功能、类型也变得多种多样。今天我们来看几个成功的工业厂房改造案例。
01 老旧厂房,升级为办公空间
良友红坊艺术社区的前身是上世纪60年代武汉肉联厂的配套厂区,厂区内建筑均是具有生产性质的老工业建筑,在厂区的核心区内有一栋内空较高的独栋小楼,位于高大的红砖烟囱和水塔旁,前身是工业厂区的发配电机房。
原有发电机房总高度8m,如教堂般高耸的空间非常震撼。新设计以较少的新的空间体量植入到旧的大空间里去。只在原来靠二层的一侧新建一个柱跨宽的夹层,以保留大厅大部分的竖向空间格局。这个新的植入体不仅没有改变原有空间特征,而且强化了空间特质,并给观看者一个直观的衡量尺度。
白色的体量延伸至钢板书架、柜子和桌子,大厅内再运用少量红色的家具来点缀。
功能关系上,高空间的办公大厅和低高度的配套空间,构成了路易斯康所说的被服务与服务空间。设计在材质和色调上刻意做了区分。
在新的钢板和旧的墙体之间刻意保留物理间隙(没有填缝砂浆,没有收边),将钢板材料的挺括和墙体材料的自然剥落形成对比。形成了新老元素的并置,达到把建筑的三维空间加上时间这一维度的目的。
这个间隙提醒着新与旧的物理距离和时间距离。
02 老旧厂房,升级为康养中心场地位于潍坊安丘市唯一的国家3A级景区青龙湖景区内,周边自然条件优越。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项目地块内的5栋现状建筑物,它们的原定功能是科研厂房和办公,建筑的完成状态不一,有些刚完成结构主体,有些楼立面已完工。
对其改造业主提了两点要求:一是改造既有建筑物,形成特色,同时控制造价;二是建筑物未来能作为整个康养小镇主要的综合配套来使用,包含颐乐学院、小镇食堂、健身中心、护理院等功能,并且希望这些配套能够持续经营。项目的挑战正在于康养配套和城市更新之间的“化学反应”,通过激活闲置的厂房来激活老人闲置的生活。
同时,改造后运营中的康养配套以扬州何园的复道游廊体验为切入点,把中间空出来的部分设计成一个可以游走的园子,以立体的廊道串联不同“功能盒子”,这样使用者就可以在不同的标高上下行进、停留,在空间留白处看到湖景。
在功能方面,整个建筑更强调共享。结合室内外不同属性的空间,会定期举办各类活动。建筑物直面城市,不设置围墙,周边市民可以经由面向广场的室外大台阶抵达二层户外活动区。
首层的公共餐厅、二层的标准篮球场既是康养配套的核心板块功能,也是周边市民来此消费和锻炼的首选;开放共享的姿态使建筑既是社区老人与城市产生互动的交往客厅,也是周边市民休闲娱乐的空间载体。
03 老旧厂房,升级为产业园区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与万科达成延安西路1262号地块整体租赁开发协议,由万科接手进行改造运营。
在保护历史建筑文脉的基础上,赋予其适合时代和未来城市发展的使用功能,业态涵盖74%办公、18%餐饮娱乐、8%文创艺术,改造为融历史文化、工作、生活、运动和娱乐等多重元素于一体的国际化潮流生活方式活力社区。
万科将园区内建筑分为历史建筑、工业建筑、其余建筑三类,
分别采用保护、改造、拆除新建手段予以更新。
1)历史建筑——保护修缮,适当利用对历史建筑的改造既保留原有的文化价值,延续历史脉络,同时将其活化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将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总会改建为茑屋书店,海军俱乐部及泳池改建为水岸餐饮秀场,孙科别墅改建为创意办公及展览空间。
2)工业建筑——改造利用,功能焕新上生所时期的办公、研发、生产大楼通过新材料、新手法的植入和改变,营造历史环境下的全新感观空间,承载创意办公、餐饮零售等功能。
3)其余建筑——无关拆除,合理新建对非保护的工业建筑,结合建筑质量、园区整体业态功能考量,适当拆建,新建办公聚落、南门入口等,填补园区配套服务功能,增强园区完整性。
04 老旧厂房,升级为商业空间-北京首钢园·六工汇
六工汇位于北京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由首钢基金与铁狮门共同投资,首钢旗下首奥置业以协议出让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项目占地200亩,由6幅地块组成,土地用途包括其他类多功能用地(含商业40年、办公50年、文体娱乐50年)、文体娱乐用地等。
项目在保留原首钢炼铁厂、动力厂、电力厂以及五一剧场等重要工业历史遗迹的基础上,通过“拆除余、织补新”的设计手法,将现代理念与工业遗址进行有效地织补融合,打造出23栋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包括11栋产业办公楼、11栋独栋商业和1座购物中心,形成一个汇聚低密度现代创意办公空间、复合式商业、多功能剧场和绿色公共空间的新型城市综合体。
05 老旧厂区,升级为新型产业园
上海徐汇滨江曾经是聚集各大“铁、煤、砂、油”的大型工业仓储运输基地,滨江码头林立,腹地内龙华机场、上飞厂等重大项目众多。2008年,以世博为契机,占地9.4平方公里的徐汇滨江城市更新正式启动,由西岸开发集团负责实施,总结伦敦金丝雀码头、波士顿港区的改造经验,明确了文化娱乐和休闲活动在激发城市活力方面的强大催化作用。
徐汇滨江充分利用重要工业遗迹规划了一系列文化场馆和城市开放空间,如余德耀美术馆利用原上飞厂机车车间,龙美术馆保留北票码头运煤轨道,油罐艺术中心将废弃航油灌改造为综合性展览空间,龙华机场跑道变身为跑道公园,辅以当代艺术双年展、西岸音乐节等文化活动,成功重塑了徐汇滨江在市民心目中的形象,为片区内其他商务街区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06 老旧厂房,升级为游客中心
张马村位于上海青浦朱家角镇,田肥林茂,水网纵横,风光秀丽,是上海重要的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目的地。
场地原为八十年代建造的一个制衣厂,呈南向开口的三合院布局,砖混双坡顶结构,东西两侧为基本对称的两栋轻钢三角芬克式屋架的单层厂房,北侧为两层的办公楼,在西厂房南端和办公楼西端都是临时轻型加建。
场地西侧与村委会之间、以及南侧都是拆清的原为违建厂房及堆场的非农用地,分别会复垦为花田及作为今后的游客停车场,东侧贴临小河,北侧紧邻村道及跨河桥,路北有一单层小屋可纳入改造范围。
原厂房的空间格局及尺度与大的场地环境比较协调,且具有江南乡村工厂自发建造所禀赋的空间文化基因。所以只需依据其各自部分的空间特质植入合适的新功能与使用方式,并对整体空间格局及建筑形象做出适当优化与提升,即可活化这一匿名乡村工业遗产,创造出融入在地环境的乡村新型公共空间。
改造后的张马游客中心作为张马村申报国家4A级景区的配套项目,位于村域北部村委会所在地的东侧,处于杨家埭和莫家两个自然村落之间,周围农田环绕。
07老旧厂房,升级为博物馆
乾务糖厂博物位于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中心偏西的近郊,上世纪五十年代,珠海生产生活条件很差, 土地盐碱度太高,无法种植庄稼,建设者通过种植甘蔗,征服了盐碱地,1981年,成立了糖厂,至2014年,乾务糖厂停榨。
可以说,近半世纪以来,制糖工业一度是乾务的支柱产业,是乾务人心中最鲜明的工业文化记忆。如今, 旧的糖厂建筑已经全部拆除,保留除尘塔及一座卸货桁架作为历史建筑修缮保留。
乾务人的心里,重要的不是保留老的厂房建筑,而是在于糖厂共同奋斗的工业历史记忆,制糖的工业流程,于这片土地上辛勤创造留下的文化氛围。
建筑设计成挺拔的体量,给予观者直接的震撼体验,想通过创造一种乾务居民现代生活与工业生活时空的对话感,以历史叠合为前提,保留并传递这份工业记忆的原始感情,创造认同感、归属感。
设计师认为,不需要过多的建筑语言去还原原来糖厂工业建筑的旧貌,而是大开大合,只取用朦胧的形式。
博物馆建筑作为内敛的空间,具象为静谧的时间点,湖、桁架(工业遗产)、公园(公共活动场所),塔(工业遗产),在场地上形成直接体验与记忆体验的轴线。
新建建筑与本就属于这里的物件组合,使得场所精神“具象化”,能够更好地体现人们的生活气息,进而内化并传递出糖厂工业记忆的文化感情,设计师想通过体验上的共情来实现工业功能向城市功能的转变。
在室内通高中庭的设计上,拟在通过光影的叙述,抽取的是旧糖厂内部场景的工业感形式和空间形态,阵列的通高柱体,使参观者沉浸在某种状态里,与其产生氛围上的交互而不是做一个密闭的空间来放置展品。
结语:2020年,我国整体城镇化率突破60%大关,约35个大中城市已率先进入再城镇化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至成熟期,城市中有限的土地资源愈发珍贵,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提升存量空间的城市品质成为新时期的发展目标。伴随城市经济结构“退二进三”浪潮,老旧工业厂房的功能调整、改造再利用备受关注。
厂房旧改本质是对项目承载的产业功能进行转型、升级,以符合城市新的发展需求。对于传统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再利用,一直是当前中国许多城市在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过程中无法回避的课题。在如今的城市更新中,我们面临越来越多的非新建项目。城市中大量“旧改”项目是这几十年大批量城市建设留下来的城市“废弃物”,如何将这些“废弃物”重新盘活,达到“再利用,再更新,再循环”,是一种挑战。
近年来工业更新项目的爆发,让社会意识从单纯的外观改造,转向对保护,改造,活化的全方位关注,使得过去服务于城市生产性功能的工业建筑重新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