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长子”的期盼
三年前,东北三省的官员都在为一件事情而兴奋,那就是温家宝总理在长春的重要讲话,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重大战略布局”的高度。尽管当时方案尚待中央正式审批,但“振兴东北”这个从中国最高决策层传来的关键词,还是令白山黑水的情绪指数一夜沸腾。
一夜间,敦厚直率的东北人似乎都找到了希望,就像西部大开发战略出台之初引起的轰动那样,一谈到“振兴东北”,大家都摩拳擦掌,振奋无比,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官员们更是紧锣密鼓地开始编制规划,更有人高喊“共和国长子”重振雄风是时候了!
东北有的是基础,需要的是自强。东北人终于明白了这一点。
在踌躇满志中东北人走过了三年,也期盼了三年。他们期盼“新东北”成为中国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后又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期盼着一场浩浩荡荡的南资北调运动,能为东北的经济实现 “脱胎换骨”的提升。
一个“新东北”的出现,是1.1亿东北人梦寐以求的夙愿。
三年过去了,东北的今年春天来得特别早。据权威部门数据,东北三省生产总值增长加快,投资持续高涨,进出口增势良好,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竟比全国同期水平高10.8个百分点。这一切,都让东北人恢复了应有的自信心。
其实,东北不缺少骄傲和辉煌。在计划经济年代,东北是一片充满骄傲和光荣的热土,无论是辽宁、吉林还是黑龙江,都自誉是共和国的“长子”。有“中国工业摇篮”美誉的东北三省,从钢铁、化工、重型机械、汽车、造船、飞机到军工,各类工业大项目星罗棋布。不容否认的是,东北三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过特殊的贡献。然而,当中国选择改革开放时,市场经济带给东北的是迷惘。
从迷惘到清醒,从压抑到张扬,东北大地上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东北四城市市长峰会”的召开,大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编制,东北三省立法协作框架协议的签订,以及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发展论坛、中国风险投资论坛振兴东北投资高峰会的举办,都让全国其它省市刮目相看。
东北人确是想变。但变也有其规律也有其发展轨迹,不能越道而行,否则欲速则不达。有人向东北人提了醒。
更有泼冷水者。韩国贸易协会贸易研究所8月6日公布了一份名为“中国东北三省经济发展前景与投资提示”的报告,直接指出东北三省的中心城市不发达、区域内网络不完善、竞争意识不足、企业成长环境欠佳、创新能力不高,警示韩国企业谨慎投资中国东北三省。
尽管有政府官员站出来说此报告不会影响韩国企业前来东北投资,但东北人还是应引以为鉴。在对待发展的问题上,应少些冲动多些理性。现代化建设单靠热情还不行,还需要更多的坚韧和务实。
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东北在工业基础、资源禀赋、城市基础设施、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等“硬件”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而差距主要体现在“软件”方面。尤其是东北三省的腐败现象,使得一些企业家把东三省视为投资的“高风险区”,其原因很简单,腐败给投资带来很多不确定性,成本太高。
有人总结,东北经济工作出现了三种新现象,即重国有,轻民营;重外,轻内;重大,轻小。听说东北的民营企业对振兴关注不高,一位民营企业家说,政府一直把我们看成是局外人,有机遇我们也沾不上边,对发展民营经济是虚的多、实的少。东北某省国土资源厅的一位干部竟公开说:难道我们不保护国有企业的利益,还要保护个人私人企业的利益?
这位官员的说法是令人十分遗憾和不可思议的!
民营企业少,民营经济发展落后,这是东北三省的共性,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升发展的一大障碍。振兴民营经济,是振兴东北的希望所在!
“成也计划,败也计划”。计划经济时代给东北这片热土留下了雄厚的工业基础,也造成了顽固的体制惯性和保守的发展观念。东北的振兴,核心是“改造”,然而首先需要改造的不是技术,而是运行机制和陈旧观念。如果后者改不了,即使国家再把更多资金和优惠政策投向东北,相信也是收效甚微的。
可喜的是,东北人近年来已逐步放开了思路,放远了眼光。在改革开放前沿的珠三角任一角落,总能见到东北官员前来招商引资的身影。我想,东北人带回去的不仅是资金和项目,更多的是开放的理念和科学的发展观。
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把目光投向大东北,“共和国长子”的期盼离实现已不远。
一个“新东北”定能在振兴中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