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法规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长三角最大氢源基地,制氢及加氢站入管网!《阜阳市氢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发布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2022-08-05
近日,阜阳市人民政府印发了《阜阳市氢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扫描文末二维码可下载政策源文件。



一、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科技创新驱动为核心,强化政策引领和产业培育,构建以工业副产氢—可再生能源制氢发电为主体的氢能能源供应体系,努力把阜阳打造成安徽省副产氢生产基地。构建制氢—储运氢—加氢—用氢的完整产业链,推动氢能产业与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融合发展,推广氢能在交通运输、应急保供、储能调峰、热电联供、分布式供能领域的应用,推动氢能有序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

(二)近期目标(2021-2025年)

基本建成辐射服务安徽省的氢源基地。依托昊源化工等龙头企业以及可再生资源制氢的潜在优势,形成安徽省稳定供应高品质氢源能力,气氢年供应能力突破2000万m3、液氢1000吨,打造长三角区域最大的氢源供应基地。

初步建成较为完善的氢能基础设施体系。在全市建成投入运营4座加氢站,基本实现全市重点区域覆盖。探索氢气管网建设试点,沿线制氢及加氢站加入管网,建设氢能应用示范线路。移动式氢能储运体系初步建成,实现氢气管网范围外加氢站、制氢项目及用氢项目的全覆盖。

打造国内规模领先的氢能产业基地。全市氢能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氢能产业体系、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制氢储氢、氢燃料电池及核心零部件等氢能产业链关键环节均有代表性企业,产业链核心企业5-10家,其中氢能制备企业3-4家,储运氢企业2-3家,氢能核心装备制造企业3-4家,氢能应用企业1-2家,投资总规模超过100亿元。

建设一批氢能重点应用示范项目。在交通运输领域,推动氢能公交车实现市场化规模应用,争取燃料电车汽车保有量达到300辆,氢能产业总产值规模达到200亿元。在相关场景应用领域,争取在住宅、大型商超和园区等区域形成3-5处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应用项目。

(三)远期目标(2026年-2035年)

氢能全产业链基本形成。氢能产业步入国内领先地位,由示范带动转向市场拉动,氢能产业链产值规模突破1000亿元。依托成熟的氢能源供应基地、先进的氢能技术转化共享研发基地,推动发展氢能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制氢储氢技术更加成熟,可再生能源制氢比重逐步提高,储氢能力不断增强,我市作为氢能源供应基地持续、稳定向本省乃至长三角地区、中部地区供应优质、低价氢能。氢能交通体系和氢能物流运输体系基本完善。氢能社区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领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氢气制备、储运、氢燃料电池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吸引一批氢能领域应用型科研院所项目落地,争取搭建若干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依托重点企业建成一批高标准企业创新中心,显著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在工业副产氢技术、储运技术成熟的基础上加大可再生能源制氢、氢能应用、氢能装备环节的科研投入,形成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技术优势的企业。

氢能应用规模持续扩大。氢燃料汽车投放量超过1500辆,配套加氢站数量超过10座,覆盖阜阳市主城区,配套投放一定比例的氢燃料乘用车示范,引导市民购买。

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企业间形成良好的产业互动,投资总规模超过200亿元。培育氢能相关企业超过150家,产业链核心企业30家左右,其中氢能制备企业3-5家,储运氢企业6-8家,氢能核心装备制造企业5-6家,氢能应用企业5-7家。

图1阜阳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技术路线图


二、空间布局

根据我市现有氢能产业发展基础,以阜合现代产业园、阜阳煤基新材料产业园等为载体,按照氢能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原则,引导我市氢能产业在地域上集中分布,形成阜合产业园氢能产业创新中心,阜阳煤基新材料产业园副产氢基地、临泉县阜阳氢能高效智能综合利用产业基地,颍上化工园区可再生能源制氢基地,颍泉、太和、颍上氢能应用示范区以及氢物流、加氢站、燃料电池生产等多点布局“一中心三基地四示范多布点”的134N氢能全产业链空间布局,努力将阜阳打造成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氢能产业应用示范区。

图2 阜阳市氢能产业总体空间布局图


(一)一中心:阜合产业园氢能产业创新中心

规划范围为阜合产业园氢能产业科技园。依托我市化工副产氢和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发挥东方电气项目示范带动作用,围绕制氢、储运氢、加氢、燃料电池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引进上下游优质企业入驻园区,推动氢能企业、产业创新研发平台、公共检测服务平台集聚发展,重点布局高性能氢燃料电池及动力总成、核心材料及部件、分布式发电与备用电源系统、燃料电池汽车、氢能装备等项目,打造成集氢能科技创新、生产制造、运维服务及大数据、应用示范为一体的产业创新中心。

(二)三基地:阜阳煤基新材料产业园副产氢基地、颍上化工园区可再生能源制氢基地和临泉氢能高效智能综合利用产业基地

规划范围为阜阳煤基新材料产业园、临泉县发展规划区和颍上化工园区。以我市昊源集团煤化工产业基础,在阜阳煤基新材料产业园发展化工尾气制氢及煤气化制氢,建立化工尾气制氢及煤气化制氢产业集群区。依托颍上县古城镇、迪沟镇、谢桥镇和江口镇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在颍上化工园区发展自有光伏发电协同谷电制氢示范项目,逐步形成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产业聚集区。依托临泉县晋煤中能 “阜阳氢能高效智能综合利用产业基地项目”的煤气化及化工尾气制氢,打造氢能高效智能综合利用产业基地。

(三)四示范:临泉、颍泉、太和、颍上氢能应用示范区

规划范围为我市临泉县、颍泉区、太和县和颍上县。利用阜阳攀业、东方电气在氢能应用产品方面的技术优势,在三县一区大力推广氢燃料公交车、氢燃料物流车、氢燃料电池叉车、氢燃料电池游览车/游船、氢燃料电池市政工程车、氢燃料电池两轮车的示范应用。以太和县经开区为核心,加快东方电气(太和)项目落地,积极开展碱性电解水制氢储氢,PEM电解槽、膜电极等设备生产制造,建设氢能综合能源站,将太和县打造成可再生能源制氢装备重要制造基地。

(四)多点融合

氢能装备制造中心。依托阜合现代产业园汽车制造、颍泉智能制造和阜阳经开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基础,重点发展燃料电池轿车、客车、物流车、环卫车等整车产品及其关键零部件研发与制造,创新智能制造新模式,促进产业升级。

氢燃料物流应用中心。优先在物流集中的地区选址布局加氢站,在阜阳颍州港临港物流园、铁路物流港、公路港等物流园区,推广氢能物流车专业应用。以生鲜和医药市场等冷链物流、流通配送和工厂作业仓库为重点,实现氢燃料电池叉车在电商、物流、机场、港口等大宗物料搬运应用。

氢能产业示范中心。分地域、分阶段稳定有序地推进全市制氢与氢气纯化、氢源储运和下游应用。积极推动不同地区申报氢燃料卡车、客车、物流车、环卫车、乘用车以及氢能社区的工程示范,探索氢能多元化应用途径,实现氢能产业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全市氢能产业有序前进。


三、发展重点

聚焦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以制氢、储氢装备以及氢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汽车等关键设备制造为牵引,加快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着力发展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积极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叉车、公共交通运输车、物流运输车、氢能分布式供电等装备产业,带动氢能产业链式发展、集群发展。

(一)氢气制备

1.化工副产氢(灰氢)

近期(2021-2025年),充分发挥我市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工业副产制氢优势,积极发展粉煤加压气化技术、乙苯脱氢工艺等清洁制氢技术,重点依托昊源化工、晋煤中能、中科昊海等龙头企业发展工业副产氢提纯技术,提高副产氢气的回收利用率,降低高纯氢成本。远期(2026-2035年),面向我市氢燃料电池和加氢站等的用氢需求,开发大功率、高效率工业副产制氢装置,大力推进规模化工业副产制氢应用,探索低碳、低成本制氢实现路径。

2.可再生能源制氢(绿氢)

近期(2021-2025年),充分发挥我市可再生能源优势,突破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重点依托东方电气等龙头企业发展电解水制氢技术,建设可再生能源项目配套制氢装置。此外,配套相应的储氢装置和燃料电池发电系统,进一步研究氢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储能和调峰作用,积极开展风光储氢研一体化示范。远期(2026-2035年),面向高效率、低成本、绿色制氢的需求,研发适应可再生能源快速变载的高效低成本电解槽设备,建设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大力推进规模化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应用。建立清洁、高效、低成本的氢源供给体系,不断提高绿氢供给比例。

(二)氢气储运

1.氢气储备

近期(2021-2025年),以发展高压气态储氢技术为主,重点发展35/70MPa高压气态储氢罐制造技术;开展低温液态储氢和固态储氢(储氢材料)技术研究。远期(2026-2030年),研究突破低温液态储氢、有机液体储氢以及固态储氢技术,推进建设高压气态、低温液态、固态储氢不种储氢方式相结合的储氢体系。

2.氢气运输

近期(2021-2025年),以发展长管拖车运氢技术为主,针对不同区域、市场,合理规划运氢路线。开展低温液态氢气运输、有机液体运输以及固态运输技术研究,开展中长距离管道输氢技术研究,规划氢气运输管道建设工程。远期(2026-2030年),拟建设氢气长距离管道输送工程,发展高压长管拖车、液氢槽罐车、管道运输等多种运氢方式有机结合的运氢体系,建立规模化、多元化氢气输送网络,实现管道输送氢气压力等级升级和管道规模扩大以降低氢能管道输送成本。

3.储运装备

近期(2021-2025年),开展35/70MPa高压存储材料与储氢罐装备研究,包括合金固态储氢材料、纳米储氢材料、氮气储氢等。推动45兆帕高压长管拖车、低温液氢槽罐车、低温液氢铁路罐车等装备研发。加氢站建设以技术成熟度较高的气氢加氢站为主,同时开展加氢、加油、加气、充电四位一体示范站。远期(2026-2035年),发展以液态化合物和氨等为储氢介质的液氢材料装备,开展耐超低温和保持超低温的液氢储容器技术研究。攻关储氢合金、纳米材料等固态储氢材料和设备,实现高安全、高效、高密度固态储运。实现加氢站现场制氢、储氢、加注一体化模式的标准化和推广应用。发展气氢加氢站的同时推行储氢容量更大的液氢加氢站,尝试采用站内制氢方式,实现加氢站网络基本覆盖全市。

(三)氢燃料电池

1.氢燃料电池电堆

近期(2021-2025年),以东方电气研发的石墨电池堆为基础,重点促进发展低成本、大功率的氢燃料电池电堆规模化生产;加快培育发展技术相对成熟的石墨双极板,实现小规模自产;积极开展催化剂、质子交换膜、膜电极等核心技术研究,突破气体扩散层技术瓶颈。远期(2026-2035年),重点促进发展输出功率大、耐久性强、制造成本低的氢燃料电池电堆;加快研制复合材料双极板,突破技术瓶颈;积极培育膜电极组件发展,推进本地规模化生产;重点研究部分氟化、无氟化、复合质子交换膜;着力开发新型高稳定性、高耐腐蚀性的低铂或非铂催化剂等电催化剂,并实现量化生产;大力发展气体扩散层,实现工艺成熟、性能稳定、成本相对较低的气体扩散层碳纸等关键材料的本地化生产。

2.氢燃料电池辅助系统

近期(2021-2025年),重点研制密闭性好、能量转换效率高的离心式空气压缩机;重点突破轴承、电机等瓶颈技术;积极发展低成本、耐摩擦的涂层材料;加快发展适用于公共交通的大功率大电流DC/DC变换器;大力发展大功率高性能氢燃料电池电堆测试平台及相关辅助系统的测试平台。远期(2026-2035年),重点发展涡旋式空气压缩机;积极引进并应用单引射器或双引射器氢循环泵;协同发展氢气供应系统、水管理系统、空气系统等外部辅助子系统;积极发展适用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低成本大功率大电流DC/DC变换器;大力开展氢燃料电池电堆、关键零部件、氢燃料电池相关辅助系统等方面的测试技术和指标体系研究。

(四)氢能应用

1.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

近期(2021-2025年),逐步向市场投放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物流车、大巴车、专用车及重卡车辆,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与氢能产业健康发展。远期(2026-2035年),实现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推广,重点推动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示范运营。

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近期(2021-2025年),在我市主要交通线路分批次、分阶段投放氢燃料电池公交车,逐步取代传统公交车。配合加氢站布局,设计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线路。远期(2026-2035年),稳步提高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保有量,由市区主要线路向县区普及。

氢燃料客运汽车。近期(2021-2025年),氢燃料客运汽车投放主要限于市县间中短途线路。远期(2026-2035年),随着加氢站的布局,逐步实现我市周边主要市间长途客运线全覆盖。开发氢燃料客运汽车旅游专线,打造特色旅游线路。

氢燃料物流车。近期(2021-2025年),在物流车领域逐步推广氢燃料电池车,初期在物流运输领域投放少量氢燃料电池车,规划物流运输示范线。远期(2026-2035年),随着加氢站数量增多、辐射范围扩大,加大氢燃料物流车的投入量。打造皖北氢燃料物流网络关键枢纽,把握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契机,加强与皖北各城市的统筹联动,发展“氢物流”。适时联动合肥、芜湖等地,打通氢燃料物流车出皖示范线,发展布局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网络。

2.发展其他氢能集成产品

其他氢能集成产品。近期(2021-2025年),重点发展氢燃料电池自行车、氢燃料电池叉车、氢燃料电池游览车、氢燃料电池扫地车、氢燃料电池游船等其他氢能集成产品,探索氢能应用更多场景。远期(2026-2035年),重点发展氢燃料电池无人机、氢燃料电池船舶、氢燃料发动机、氢燃料内燃机,利用氢燃料电池开展分布式发电。

扫描二维码可下载政策源文件


--------------------------------------------------------------------------------------------------------------------------------------------------------------------------------------------------------
免责声明
本网所发布部分内容系网络转载,转载内容均会注明出处,部分文章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的,仅标明转载来源,还望谅解,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产业政策法规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