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热点走势
Industry Focus

博为国际观察:中国2025年经济何去何从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2025-03-18

        博为国际观察:中国2025年经济何去何从

2024年,中国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改革发展的双重压力下,依然保持了稳健的增长态势。2025年,作为 “十四五” 规划实施的重要阶段,我国经济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尤其在这两年经济下行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感受到经济下滑带来的冲击。中国经济将会面临着哪些挑战?经济发展何去何从?是V型反转、U型反转,还是L型增长?如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01 最大基调:稳中求进,迈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2025年,中国经济仍然需要在“稳”的基础上“求进”。“稳”是前提,“进”是目标。没有“稳”,“进”就无从谈起;只有“稳”,没有“进”,则无法化解外部压力。

“稳” 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在 2025 年更是重中之重。“稳”的底线是“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只要中国经济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国经济的增长就稳得住。即使增速慢一点,也没有关系。中国经济体量巨大,回旋余地巨大,增速慢一点,增长的绝对量仍然很大。

“稳”体现在经济增速要稳,不能出现大起大落。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是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结构优化的必然结果。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依然严峻复杂,因此“稳”还体现在经济风险要可控。

“进” 则体现在高质量发展维度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取得实质性进展。这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进”还体现在要培育新动能、拓展新空间。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发展,经济增长新动能正在加快形成。要加快培育壮大这些新动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要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包括拓展区域发展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网络经济空间、绿色发展空间等。

02 最大变数:特朗普二度进宫,贸易战2.0来临

近年来,全球局势愈发复杂多变,进入 2025 年,这种不确定性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诸多棘手难题。博为国际作为较早从事我国产业和区域经济领域的策划咨询机构,一直跟踪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形势,前几期的文章我们就研究了特朗普重返白宫对我国的影响(详文可浏览特朗普2.0时代来了,对中国来说是挑战还是机遇?),博为国际研究中心专家认为2025年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变数就是特朗普的二度进宫。

特朗普上台后,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必定会进一步升级,中美贸易战会进入2.0阶段。特朗普会更加肆无忌惮地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在2018年就已经对中国商品加征了三轮关税,特朗普明年上台后,还会加征第四轮、第五轮关税,关税税率也会越来越高。

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中美贸易总额为6244.91亿美元,其中,中国向美国出口4756.67亿美元,贸易规模庞大,升级版的贸易战势必会给我国经济发展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特朗普会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限制中国高科技企业发展。特朗普在2018年已经对中国高科技企业采取了限制措施,特朗普上台后,还会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如继续禁止中国高科技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国高科技企业出售关键技术等。

特朗普一直把中国视为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认为中国政治制度是美国的“最大威胁”。特朗普上台后,会采取更加激进的措施,如支持中国“民主运动”、支持中国“颜色革命”等,迫使中国改变政治制度。

除了贸易战外,特朗普上台还可能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其他影响。特朗普主张“美国优先”,强调本国利益至上,这可能导致全球贸易和投资规则受到挑战和破坏,也势必会对我国对外交往产生巨大的影响。

03 最大关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2024年,中国经济在稳中求进中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2025年,中国经济将继续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因素。国内需求提振仍有一定难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进入深水区,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将面临不小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持续的财政政策仍然是稳定经济增长、防范化解风险、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

2025年,中国经济政策将更加注重灵活性和前瞻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中国将通过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财政支出强度、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措施,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以稳定经济增长。同时,货币政策的调整将有助于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扩大内需,释放消费和投资潜力。

明年宏观政策施政思路将更加积极,操作工具更加丰富,实施力度更大,更有针对性、有效性和综合性,一系列积极有为的组合拳有助于缓解内外压力,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04 最强助力:全民扩大内需,激活发展磅礴力量

现阶段我们三驾马车均处于疲软状态,消费和投资代表的内需增长异常缓慢,外贸面临较大挑战。统计数据显示11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放缓,也低于市场预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涨幅从10月的4.8%,下滑至11月的3.0%,是自9月以来的最低增幅。这一数据显示了我国内需不足的现实,也凸显了需要进一步鼓励居民消费的紧迫性。

在这种情况下,扩大内需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全面扩大内需是推动2025年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基点和最强助力。我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和日益增长的中等收入群体,内需市场潜力巨大。扩大内需不仅可以增加总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运行,还可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更是将“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了明年各项重点工作的首位,凸显了扩内需的重要性。同时扩大了提振内需的范围,目标是全方位而非局部,充分体现了当前内需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作用。

预计明年将有更多的财政货币资源用于支持消费扩张,消费复苏势头向好,内需改善支撑经济增长。居民存量房贷利率的下调将为居民部门其他消费支出提供空间。只有全民都积极参与到扩大内需中来,才能形成强大的内需拉动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有专家预计,2025年我国GDP同比增长5.0%左右,继续保持在长期增长趋势轨道中。其中,消费支出贡献率有望升至70%,全年拉动GDP增速约3.4个百分点,内需继续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05 最大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积聚经济发展新动能

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和政策取向,为2025年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博为国际认为想要实现适当的增长,就需要挖掘更多可能性,其中最大的动能就是持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动力。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正逐步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近年来,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不断攀升。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取得重要突破,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提升了中国经济的竞争力,也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

06 最强保障:持续深化改革,激活经济发展活力

持续深化改革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强保障。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换挡回落、结构调整阵痛显现、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经济运行面临巨大的压力。

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激发市场活力和提升经济发展韧性的关键举措。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有效破除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障碍。通过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措施,可以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明年我国将继续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财政制度,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积极作用。可能会探索建立政府债务预算管理体系,将进一步规范税收优惠政策,优化调整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税权,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适度扩大地方财政自主权。

营商环境优化改革持续发力,将出台系列政策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同时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筑牢根基。

2025年是三大周期的叠加之年,需要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力量。尽管前路充满挑战,但凭借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应对变数的智慧、有力的政策支撑、内需的强大拉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以及深化改革的保障,中国经济定能在惊涛骇浪中稳健前行,驶向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彼岸,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行业热点走势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