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翱翔,飞行汽车与轿车科幻出行来临
天地翱翔,飞行汽车与轿车科幻出行来临
在全球经济与科技不断发展的当下,交通运输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飞行汽车,这一曾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概念,如今正逐步走向现实。近年来,多家科技公司纷纷投入飞行汽车研发,不少产品已完成测试并进入申请适航认证阶段,向着民用化迈出坚实步伐。
与此同时,乘用车市场也正经历着激烈竞争。在国内,2024年上半年轿车终端零售累计销量同比下降1.6%,品牌集中度大幅下滑。德系、日系品牌主导市场,中国品牌市场份额有所下滑,且市场竞争愈发聚焦于新能源领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飞行汽车与乘用车产业的现状、竞争态势及未来发展备受关注。
可以说,当飞行汽车驶向现实,乘用车市场面临“升维挑战”。
·新能源转型下的产能过剩
全球乘用车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调整。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60%,但行业利润率却从2020年的8.3%下降至4.1%。2025年中国乘用车市场预计销量3250万辆,但增速放缓至3%。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企业通过价格战抢占市场份额,导致每辆车的平均研发投入被摊薄至历史最低水平。这种“增量不增利”的困境,暴露出传统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底层危机——在二维平面上,技术创新已难以突破物理空间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
·我国消费升级中的场景焦虑
当续航里程突破800公里、充电时间压缩至15分钟,新能源汽车的竞争焦点正从性能参数转向场景创新。蔚来汽车推出的“电池银行”模式、华为问界打造的“移动办公舱”,本质上都是试图在有限的地面空间内创造增量价值。但城市道路的物理承载极限,使得这些创新始终面临“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窘境。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高峰期平均车速已降至20公里/小时,传统出行方式的效率天花板触手可及。
·车企产业转型的路径依赖
传统车企的电动化转型,本质上是将燃油车时代的制造逻辑平移到新能源赛道。广汽集团投资120亿元建设的超级工厂,其生产线柔性化程度仍受限于地面交通产品的物理形态。这种“带着镣铐跳舞”的转型模式,导致产业升级陷入高投入、低差异化的怪圈。正如马斯克所言:“当所有汽车都变成电动车时,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乘用车红海竞争中的“智能突围”
2025年中国乘用车市场预计销量3250万辆,但增速放缓至3%。乘用车的竞争焦点竞相转向。一是更高比例的新能源,比亚迪、吉利等自主品牌占据70%市场份额,插电混动/增程式车型销量增速达60%,成为“燃油车替代者”;二是更高阶的智能化,L2+辅助驾驶渗透率超65%,高速NOA(导航辅助驾驶)下探至10万元级市场,人工智能上车成为标配;三是更外向的出口扩张,乘用车出口量有望达650万辆,同比增长10%,成为拉动增长新引擎。
飞行汽车从科幻到产业的“垂直跃迁”,全球飞行汽车市场正进入爆发前夜。据预测,2025年国内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美元,2050年更有望达万亿级。
·技术突破引爆产业拐点
2025年成为飞行汽车商业化元年绝非偶然。Alef Aeronautics的Model A通过网状碳纤维车身将整机重量降低40%,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使得飞行续航突破200公里门槛。小鹏汇天“陆地航母”分体式设计实现陆空形态自由切换,支持飞行体与陆行体自动分离结合;其图灵AI芯片的算力达到传统飞控系统的3倍,L3级自动驾驶技术已应用于量产车型,标志着飞行汽车正式跨过“能用”到“好用”的技术临界点。
又比如,飞行汽车的电动化方面,亿航智能完成全球首次固态电池飞行试验,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续航焦虑逐步缓解。轻量化方面,广汽飞行汽车GOVY AirJet整机90%采用碳纤维,重量仅为传统汽车三分之一。
·应用场景的降维打击
飞行汽车正在重构交通价值网络:深圳“空中出租车”试点将30公里通勤时间从90分钟压缩至12分钟;成都AE200飞行器在应急救援中实现伤患转运效率提升300%;广州尝试用飞行汽车进行跨海物流,运输成本较传统方式降低60%。这些案例证明,三维交通带来的不是简单增量,而是对地面运输体系的系统性替代。
·资本布局的生态博弈
资本市场正在用真金白银投票。2024年中国eVTOL领域融资超60起,宁德时代与峰飞航空的凝聚态电池合作项目估值突破百亿,合肥政府设立的专项基金规模达200亿元。这种投资逻辑不同于新能源汽车时期的“押注单品”,而是着眼于低空经济全产业链的生态构建,从碳纤维材料到空管系统,从起降场站到数字监管平台,形成立体化投资矩阵。
飞行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协同增益作用不断增长,值得期待。
·制造基因的融合创新
飞行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共享70%的核心技术,这种基因重叠正在催生跨界融合的化学反应。吉利将CMA架构平移到沃飞长空AE200的研发,使飞行汽车研发周期缩短40%;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被改造为航空动力模块,能量输出效率提升25%。这种技术复用不仅降低研发成本,更创造出“陆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
·基础设施的共享革命
广州试点建设的“立体交通港”,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与飞行汽车起降平台垂直整合,土地利用率提升3倍;上海在滨江区域部署的智能塔台,可同时调度500架飞行汽车和2000辆自动驾驶汽车。这种基础设施的“空间折叠”设计,为城市更新提供了破局思路。
·数据资产的跨界增值
飞行汽车产生的三维交通数据,正在重构智能出行生态。小鹏汽车通过飞行器采集的城市气流图谱,反向优化地面车辆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杭州利用低空物流数据优化地铁接驳路线,使公共交通分担率提升15%。这种数据资产的跨界流动,不仅造就了飞行汽车更好地通行,也打破了传统产业的估值逻辑。
·政策力量的更待东风
低空经济被纳入国家战略,而起步较早、积极发展低空经济的省市,北京、广东等地也已经成立产业基金支持适航认证,广泛启动了基础设施建设,以更好地扶持低空产业,尤其是飞行汽车的发展。然而,适航审定耗时长达3年、空域开放尚未落地,仍是产业规模化“拦路虎”,因此飞行汽车产业发展还需要更多有力的政策扶持。
·地方政府的破冰实验
各地纷纷出台具体措施,从顶层予以加速飞行汽车落地运行。深圳率先推出的《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创设“动态空域网格”管理模式,将300米以下空域划分为0.5平方公里单元实施智能调度;成都建立的飞行汽车事故责任险池,通过政府注资50%破解保险困局。这些制度创新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可复制的政策工具箱。
·产业集群的垂直整合
合肥“空天港”经济区的建设具有示范意义。上游布局碳纤维研发中心,中游集聚亿航智能等整机制造商,下游培育空中物流运营商,形成每平方公里产值超百亿的产业密度。这种“技术-制造-服务”的垂直整合模式,较传统汽车产业园的平面扩张更具经济性。
·监管科技的模式变革
民航局试点的“数字适航认证系统”,利用区块链技术将审定周期从3年压缩至18个月;广州开发的低空交通AI监管平台,可实时追踪10万架飞行器的运行状态。
这些监管科技创新,正在重塑政府治理的逻辑框架。虽然政策已经发力,但制度措施还需要加码。
博为国际规划咨询集团的叶志刚总监建议从多个政策维度为飞行汽车发展破局:实施“空域资源证券化”改革,将低空空域使用权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范畴;建设“立体交通创新共同体”,推动车企、航空企业、科技公司组建跨界研发联盟;推广“飞行汽车+分时租赁”模式,在景区、商务区提供“一键呼叫”空中出行服务;建立城市空中走廊,在北上广深等超一线城市试点“飞行出租车”,覆盖机场-市中心等拥堵路段;试点“交通碳积分互通”机制,将飞行汽车纳入碳交易市场,鼓励企业开发“零碳航班”,实现地面新能源车与飞行汽车的减排效益双向兑换。
飞行汽车和乘用汽车不久的将来,将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的出行革,实现场景互补,构建“空陆一体化”“三维共生”的出行网络,构建出“空陆融合生态圈”的宏大格局。飞行汽车与乘用车的竞合,本质是出行场景的“升维”与“重构”。地方政府需跳出单一产业思维,以“三维交通”理念统筹空域与陆域、高端与普惠、技术与应用。当飞行汽车与乘用车在法规、基建、服务上实现深度融合,一个“无缝衔接、立体高效、绿色智能”的出行新时代或将到来。
·市场格局的重构
到2035年,中国将形成“地面新能源车+低空飞行器”的双层交通体系:家庭用车仍以智能电动汽车为主,但20%的商务出行和40%的紧急服务将由飞行汽车承担。这种分工不是零和博弈,而是通过场景分化实现价值倍增。市场的竞合体现在三维出行的“场景之争”。飞行汽车主攻低空出行,20-50公里短途通勤,应急救援,医疗物资运输,旅游观光(景区空中游览)。乘用车主攻日常通勤、家庭出行、长途自驾等场景,新能源车下乡政策推动市场下沉至三四线城市。
·产业关系的进化
飞行汽车不会简单取代乘用车,而是催生新的协同形态:长安汽车规划的“陆海空三栖出行平台”,用户可通过同一账户调度地面车辆和飞行器;广汽研发的复合翼技术,使车辆在拥堵时自动切换飞行模式。这种“能力互补”将重塑产业竞争规则。
·城市形态的升维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周边正在建设“立体交通走廊”,乘客下飞机后可直接换乘飞行汽车进入市中心;雄安新区规划中的“蜂窝状空域网格”,使建筑屋顶成为天然起降平台。这些实践预示着一场悄无声息的城市革命。可以预见,当小鹏“陆地航母”从上海陆家嘴腾空而起时,它承载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人类突破空间束缚的永恒渴望。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这场陆空竞合的本质,是产业治理从平面管理向立体赋能的产业革命典范。博为国际规划咨询集团总监叶志刚认为,飞行汽车和乘用汽车,将在升维竞争中重构产业坐标系,未来的交通产业竞争,不再是单一赛道的你追我赶,而是立体生态的协同进化。唯有打破二维思维定式,才能在三维空间中开辟新质生产力的生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