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内专家观点
Expert Opinions

放开后的“报复性旅游”,“反向旅行”会是新趋势吗?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2023-01-18

         对于沉寂了三年的旅游行业来说,在元旦、春节假期前夕连续释放放松政策,无疑让人对即将到来的春天充满了希望。


      “新十条”发布后,文化旅游行业一片欢呼,一时间,不光是三亚,与文化旅游相关的搜索均暴增,部分观点认为,似乎文化旅游业的“报复性增长”即刻呈现,然而事实真如此吗?


       “新十条”明确规定,不再大规模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近期来看,全国各地“阳人”、“阳过”现象十分突出,特别是元旦和春节即将来临,预计大规模人口流动会加剧传播的风险,从而形成独特的“亿阳迁徙”现象。


       2022年三季度旅游市场数据明显弱于去年同期。依据文旅部发布的2022年中秋假期旅游数据和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数据:中秋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7340.9万人次,同比下降16.7%,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2.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86.8亿元,同比下降22.8%,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60.6%。据数据比较计算,三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6.39亿,同比下降21.9%;国内旅游收入0.55万亿元,同比下降25.68%。



       三年以来,文化旅游企业市场整体陷入低迷,在反复的“熔断”政策中信心饱受打击,预计市场的恢复需要一个漫长的预热与启动过程。从文化旅游市场发展来看,春节期间文化旅游市场会开始发力,但远远达不到所谓的“出道即巅峰”概念。


       从消费端来看,消费者的收入和出行的信心都需要恢复的过程,这也意味着单价较高的产品或者中长线的产品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内反弹;从供给端来看,疫情之下,企业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例如人才的短缺,经营的恢复也需要逐步恢复的过程;从投资层面,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投资者对于旅游业的投资还是会持谨慎态度。”


       另外,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的年轻人都热衷于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的“反向旅游”行程。三年前的他们,还热衷于打卡网红景点,而今却更青睐“反向”消费。


       与传统的旅游人群不同,部分原生态、商业化程度较低的小众景点、非著名旅游城市受到年轻游客大力追捧,不少人通过选择冷门目的地、打卡非旅游城市、“宅”式度假的方式,让自己的假期更加舒适。相比在热门景区与人摩肩接踵,现在部分群体倾向于安静舒适的旅行,对旅游行程的规划更为理性,追求不走寻常路、消费不入坑、体验不踩雷。“反向旅游”成为了新潮流。


      “反向旅游”如今受追捧,细究起来,这既是种正常现象,也是种消费趋势。



       一方面,热门旅游景点一到节假日往往人满为患、价格飙升,难免让人望而生畏。今年国庆期间,同样有游客因为在景区“排队10分钟只前进1米”而大呼后悔。随着人们旅行经验越来越丰富,很多游客不愿意跟风出游,只想到安静的地方休闲哪怕是发呆几天。由此,一些非著名旅游小城凭借着没那么拥挤、消费不高和可以“说走就走”,成了“冷门好去处”,也使“反向旅游”渐成风潮。



       另一方面,这与各大互联网旅游平台的发展、推送密不可分。不少旅游平台都开始推出旅游直播服务,通过直播,一些之前很小众的旅游景点和三四线小城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同时,车票、机票、酒店住宿的预订都可以在互联网旅游平台上一键搞定,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旅游选择的范围,降低了选择的成本,从而助推了小众旅游、“反向旅游”。


       要让“反向旅游”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既有赖于这些小众的率先选择,并带动越来越多的加入者,也更需要被选择的目的地加紧进行提升。


       游客选择这些温冷点,是冲着心目中向往的非商业化、不拥堵、有一些开放之初的淳朴状态,对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却了解甚微,一旦发现目的地接待上有诸多不足,心理承受力就会面临不小考验。


       作为“反向旅游”的接待地,内心一定要保持高度的清醒,一方面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如热情、淳朴、好客,亲如一家人;另一方面要虚心听取游客意见,如环境、交通、卫生、餐食、住宿等问题,以积极作为的整改赢得游客的谅解,以不断改善接待条件获得更多游客青睐。


       当然,从客观情况来看,旅游接待条件受制于很多因素,有的属于意识和觉悟范畴,只要认识到就可以很快改掉。有的则属于客观条件和惰性所致,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和解决,这样便容易造成问题的积攒,负面舆情也会逐步增多,最终可能因“差评”而在“反向旅游”名单上除名。


--------------------------------------------------------------------------------------------------------------------------------------------------------------------------------------------------------
免责声明
本网所发布部分内容系网络转载,转载内容均会注明出处,部分文章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的,仅标明转载来源,还望谅解,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上一篇

返回行内专家观点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