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园区:储能的下一个主战场
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也是紧跟时代和潮流的前沿。继“智慧园区”、“数字园区”、“绿色园区”、“生态园区”之后,在碳中和目标的驱使下,“零碳园区”如雨后春笋涌现。
随着国家积极推动园区绿色低碳转型,园区脱碳要求日益提高,零碳园区强调园区的低碳化、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发展,重点从能源供给、能源综合管控两方面着手,包括储能系统、智能电网等一系列绿色组合拳是零碳园区的“标配”,而储能系统则是其中的关键一环。零碳园区或将引领需求爆发,工商业储能未来大有可为。
零碳园区方兴未艾,是工商储能的重要切入点
今年4月内蒙古发布的我国首个《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正式实施,该标准有助于推进零碳产业园落地,形成可执行、可参照、可复制的规范标准。在此以前,全国信标委、中国节能协会等行业机构也分别编制了《零碳智慧园区白皮书》和《零碳工厂评价规范》,为零碳园区标准体系建设和行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以政策文件和行业标准为基础,全国积极推进低碳园区试点和零碳园区建设,2021年共开展了6个低碳省(区)和81个低碳城市、51个低碳工业园区、400余个低碳社区和8个低碳城(镇)试点。
储能系统类型可以根据园区的用电负荷和特点来选择,不同类型的储能系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储能系统的规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园区的用电负荷和能源需求来确定,同时综合考虑储能系统的类型、容量、效率、时间、可靠性、安全性、成本和维护等因素,以确保系统能够长期稳定运行,为工业园区提供高效、可靠的零碳能源服务。2023年,全国各地涌现出多个新建或改建的零碳园区。目前零碳园区正在加速铺开并逐步成熟,或将成为工商业储能打开的第一个量化市场,贡献工商储未来主要增量。
行业竞争壁垒尚不明显 新进入者有望弯道超车
目前工商业储能市场上除宁德时代、比亚迪、阳光电源、派能科技等龙头企业外,新兴品牌不断涌入,形成新老玩家共舞局面。目前规模较大的企业包括奇点能源、时代星云、沃太能源等。争壁垒尚不明显,未来新进入者可以通过资本融资、差异化市场开发、销售渠道和品牌建设等来实现弯道超车。
从出货量来看,目前普遍偏小。2022年,新进工商业储能企业大部分还处于设计产品、组建团队和品牌宣传等阶段,尚未真正有产品进入市场。目前国内工商业储能主流产品容量为170-220kWh,形成满充满放2小时的能量存储时间。部分企业如阳光电源主推1000kWh产品,瞄准园区等客户。而出口海外的工商业储能多以300+kWh产品为主。
工商业储能的特点决定了赛道主要参与者的画像,与大储不同,工商业储能具备单个项目规模小的特点。且因为需要与工商业用户配套,面向的客户是分散的工厂业主。因此大型的储能企业难以在单个项目上发挥压倒性优势,反而更需要考验企业对于渠道侧资源的掌控情况。
整体而言,工商业储能市场处于早期阶段,参与者繁多,竞争格局较为分散,产品尚未标准化。
要注意的是,工商业储能需求的快速增长也将开启市场的野蛮生长阶段,但作为分散的工商业用户的设备商和服务商,口碑和运营能力也将是能否持续做好业务的核心能力。
零碳园区项目在全球的建设如火如荼,部分案例如下:
案例一 无锡星洲工业园区
星洲工业园利用远景智能零碳方舟平台,摸清了园区碳排放家底,对能源需求进行科学预测,确定了园区双碳目标、实现战略、主要路径。明确提出,星洲工业园将于2026年实现碳达峰,2046年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首个基于科学碳盘查结果推演的工业园区碳中和规划及路线图,是建设低碳、零碳园区的实际落地案例。
星洲工业园持续引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储能电站、分布式天然气发电、集中供能能源站等减排项目,持续优化园区用能结构,降低碳排放。已有光伏装机容量超18兆瓦,全年发电量超1800万度,且配置160兆瓦时的储能电站。
案例二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位于蒙苏经济开发区江苏产业园,拥有丰富的能源、化工、建材等资源。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基于当地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和智能电网系统,推动能源转型,构建以“风光氢储车”为核心的绿色能源供应体系。同时,配合数字化基础设施,推动零碳产业及电解铝、绿氢制钢、绿色化工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构建以零碳能源为基础的“零碳新工业”创新体系。
案例三 柏林欧瑞府零碳智慧园区
欧瑞府零碳智慧园区作为欧洲的首个零碳智慧园区,以能源转型赋能零碳智慧园区建设,实现了从百年前的煤气厂向零碳智慧园区转变,2014年就实现了德国联邦政府制定的2050年二氧化碳减排的气候保护目标。
园区中心的电动车充电站,通过在顶棚上覆盖光伏板,产生了清洁电力,再改造成集分布式供能、本地用能、能源存储于一体的智能电网系统,为园区170余个电动车充电桩提供能源。同时,高达1.9兆瓦时的电池储能系统,由奥迪公司回收的二手汽车电池组成,实现了资源可持续利用。
案例四 海信江门零碳智慧园区
在能源转型方面,园区搭建能源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节能实现智慧能源管理。在应用转型方面,园区一方面通过打造零碳建筑,对空调通风、集中供暖等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另一方面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实施生产过程节能措施,对生产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打造零碳生产,降低单位生产值的能源消耗,实现园区绿色发展。
案例五 重庆AI city园区
重庆AI city园区通过在建筑之间分散式部署智慧杆塔、智能座椅,在建筑屋顶铺设光伏,实现园区能源自给,从而减少建筑碳排放。智慧杆塔集智能照明、环境监测、绿色能源、设施监管等功能于一身。一方面自带光伏,能够执行公共智能照明并充当汽车充电桩、USB手机充电装置给园区用户电动汽车和手机充电,实现绿色能源供给,降低碳排放。
案例六 青岛中德生态园
中德生态园围绕生态标准的制定和应用、低碳产业的配置和发展、绿色生态城市建设与推广“三大领域”,建立零碳试验区指标体系。通过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给体系,推动能源转型。同时打造零碳建筑,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和装配式建筑,实现100%绿色施工、绿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