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产业园区生死之战
2025:产业园区生死之战
近年来产业地产市场快速扩展,根据Wind机构数据测算,预计到2025年,全国产业园区的总建筑面积将突破62亿平方米,目前市场供应量以每年1.2-1.5亿平方米的速度增长,但去化速度却未能跟上。据相关数据统计,2023年全国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总数大约2700多个,各类产业园区数量8万多个,大企业园区10万多个,孵化器、旧改、小微型园区大约150万个。随着产业园区存量的不断增加,产业园的竞争也愈发激烈。
再加上在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背景下,2024年8月1日《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正式执行后,这一条例带来威力将在未来数月逐步显现,地方政府、产业园区会面临一波企业、产业洗牌,引发产业园区空置率突然大幅度上升的风险。
2025年,产业园区之间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生存成为产业园区的关键词。
01 千亿园区越做越强,五大模式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8月14日,《2024年中国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及《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单(2024)》(下称《榜单》)指出,截止到2023年底,我国共有国家级经开区230个,国家级高新区178个(含苏州工业园区),而数据显示,百强园区中,已有59个园区GDP超过千亿元,比上年新增5个。
目前千亿园区已形成融通全球资源、创新策源转化、龙头企业引领、前沿技术赋能、区域协同发展等五种可推广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一是融通全球资源模式。以中关村科技园区、张江高新区为代表,坚持全球视野、国家站位,大胆先试先行,推动高水平开放合作,前瞻投入和布局未来产业。
二是创新策源转化模式。以西安高新区、北京经开区为代表,依托区域富集的科教智力资源,深入科技体制改革实践,以构建科创服务体系为抓手,推动科技成果就地交易、转化和应用。
三是龙头企业引领模式。以长沙高新区、青岛经开区为代表,依托龙头企业产业覆盖面优势,引 “链上企业”、攻“短板环节”。
四是前沿技术赋能模式。以无锡高新区、广州开发区为代表,依托大规模工业场景优势,以数字技术、低碳技术应用带动转型升级。
五是区域协同发展模式。以昆山高新区、宜宾临港经开区为代表,依托独特区位优势或要素成本优势,与高能级开发区建立产业合作分工体系。
随着城市更新进入下半场,迈向产城融合4.0时代,产业园区作为重要的载体,伴随经济高速发展也不断升级迭代,产业园区目前已经从功能业态单一的传统园区向产城融合的复合型园区发展,传统产业园更新需求庞大,博为国际在为企业进行园区产业规划的过程中发现,相当一部分企业主要面临产业园区配置与公司发展战略不匹配的情况,企业类园区大部分是以制造业车间为核心,由于建设年限久远,智慧化设施水平较低,缺乏产业配套空间,随着业务的发展与扩张,产业交织混杂相互干扰,现时大部分已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企业需求,无法为园区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企业类园区通过对旧产业园区进行科学定位与重构,实现产业升级迭代,提升并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企业型的园区更新需要注重企业形象品牌的塑造,通过顶层设计的规划,重新梳理产业发展路线,顶层设计影响着产业园区的生命长度,能保证改造后园区具有吸引力与功能齐备。同时可结合自身产业链条上下游网络,发挥自身引领作用,立足于上下游主体在科技研发、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形成产研融合的良好生态,加快推动产业园园区升级转型。
随着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已从粗放高速发展转向细分专业发展,园区同质化是当前我国产业园区特色化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主导产业不明显,园区现有产业与区域发展需求不相匹配等制约园区的转型升级发展。而产业园区的运营质量则是决定园区企业的“去留”的关键,传统园区单纯的物业管理者角色已不能满足企业需求,随着企业对产业配套需求的增长,对产业生态要求的提升,对园区的要求亦越来高。
产业园区已经进入运营为王的时代,产业园区需要向平台服务商发展,从后勤服务者走向前端需求牵线者,从而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一方面,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通过园区智慧化、智能化,提升园区竞争力,提升运营管理效率和服务响应速度,另一方面,结合企业需求,提供产业服务如集采平台、商务交流平台等为其经营供需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对接,推动建设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引导校企合作,促进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这样既能提高自身收益,亦能提高客户的留存率。而传统小型园区更可通过自身资源优势搭建创新型服务平台,打造园区的引擎。通过孵化器的搭建,提供路演中心、共享办公室、财税服务、政策申请等服务,实现收入结构的多元化,以高质量的运营服务强化企业客户的粘性。
02 传统产业园区更新迫在眉睫,品牌价值待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