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法规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城市更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2022-12-02

       10月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为“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统筹推动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和既有住宅电梯增设,推进城乡建设风险隐患防范治理”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报告中指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是立足百年大计,统筹两个大局,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作了战略安排,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作了总体要求,对新时期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进行了部署,为中国式现代化城乡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引领,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遵循的行动指南。



       城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准确研判我国城市发展新形势,对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21年,“城市更新”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8月30日,住建部发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提出严格控制大规模拆除、严格控制大规模增建、严格控制大规模搬迁、保留利用既有建筑、保持老城格局尺度、延续城市特色风貌、探索可持续更新模式、加快补足功能短板、提高城市安全韧性等多项城市更新规划原则和指导意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将“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列入2022年重点工作,并提出“再开工改造一批城镇老旧小区”。随着城市更新相关配套政策的不断落地和实施,各地在鼓励市场主体参与、相关的规划和资金等方面,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一系列政策出台为“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


       十九大以来,我国城市更新在理论和实践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一些地区(如广州、深圳、上海、南京)在城市更新方式与思路上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总体上我国城市更新还存在着改造规模过大、速度过快,忽视城市文脉的保护等问题。城市更新不仅仅是解决“衰退”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协调好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力地促进城市更新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更新行动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更新理论体系建设与实践探索应当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一、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更新应采取特殊的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更新行动要增强历史文物的保护意识,保存与延续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保持城市发展中的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促进整个社会物质发展与精神发展共进。要充分考虑工业区与其他特殊区域的发展问题,避免出现过度城郊化的现象。


二、二十大报告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提出了要求。从经济控制的宏观角度看待城市更新问题,形成产业结构合理、经济布局均衡的城市框架。习总书记报告强调,“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城市更新行动中,政府部门和城市规划都应从公众利益出发,改造政策的制定应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公众利益的要求。城市建设与发展必须严格遵守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指导原则,保持城市发展的延续与完整。


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城建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设计模式。在现代城市设计中,充分挖掘古建筑的内涵,以历史建筑为核心或主体建筑,扩展为城市的副中心、居住区中心、文化中心,并与绿地相融合,运用环境设计手段获得更多的开敞空间。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更新与发展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如何兴建新建筑,更多的是怎样使现存的大量一般性旧建筑获得新生。因此,对旧建筑应采取积极化的策略和态度,充分挖掘其有利条件,加以开发利用,使其有机更新。



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当前的城市更新试点中,尤其要处理好城市更新与房地产开发的关系,防止少数开发商和利益团体利用城市改造牟取暴利,破坏城市更新的效果。加快制度创新,加强立法,严格执法,推进政府、市场、居民共担机制,完善多方参与的路径与模式。构建全面联动、以人为本的城市更新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强调,“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尤其是老旧居住社区更新,要真正考虑到社区居民愿望和需要,制定人民至上的更新制度。


五、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城市更新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城市更新标准。要认真研究和扬弃世界各国在城市发展与更新过程中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诸如契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监管制度机制等法治理念,使之与中国本土党政情、一国两制情、老少边民情、东中西部区域情、五级治理情相贯通,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更新的开放性、包容性和科学性。要树立正确的城市改造观,把城市改造与解决城市的功能结构、生态环境及社会问题等各种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以促进城市的稳定繁荣为最终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的城市更新要走出一条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发展之路。


六、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发展要构建全脑城市系统。如果我们混淆了城市更新行动的宗旨与目标,淡化了政府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以及人民群众的需求,仅从虚构的顶层设计入手建构智慧城市注定是要失败的。要构建向善的城市。数字时代更要研究好“向善”,文明与现代化都是为了一个目标:为人服务。新冠肺炎疫情是二战后影响面最大的全球性事件之一,其引发的问题、分歧、矛盾或冲突,严重冲击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格局和全球经济秩序。后疫情时期需要我们反思城市发展、城市治理、政府治理方式,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脑城市(Whole-Brain City)”系统包括三个层面,首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二层面是全球治理信息化,第三层面是政府治理和城市治理、社区以及乡村精细化管理。这是全脑城市系统与城市大脑以及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的根本区别。全脑城市系统将实现经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三个发展”的均衡。也就是说,既要关注经济发展,还要考虑民生的改善和生态环境。这与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是一致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又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原创性科学概念,是贯穿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全篇的一个关键词。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本质要求,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们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科学概念铸就了思想理论基础,也为我们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更新的基本规律构建了科学范式。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政府提出的城市更新行动已经超越了传统物质规划的领域,它需要我们更深地思考和更谨慎地行动。我们要深刻领会二十大报告指出的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强化顶层设计,健全、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着力破解原有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系统性不强、整体性不够的问题,呼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积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更新行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努力把中国城乡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家园。


--------------------------------------------------------------------------------------------------------------------------------------------------------------------------------------------------------
免责声明
本网所发布部分内容系网络转载,转载内容均会注明出处,部分文章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的,仅标明转载来源,还望谅解,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产业政策法规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