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热点走势
Industry Focus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研学旅游大国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2025-01-13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研学旅游大国

       截至2024年6月,教育部共批准了581家国家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40家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地方研学基(营)地、实践教育基(营)地的数量也显著增长。各级各类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场馆也面向研学团体开发了相关课程,有组织地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团队,初步形成了从国家到地方,从科学到自然,从人文到社会,多层次架构、多内容维度的研学基(营)地体系。
01 研学旅游已经成为中小学生为重点,青少年为主体,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教育运动

研学旅游是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社会教育的重要路径,也是国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小学学生广大青少年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科学、人文、艺术知识的获得,跨文化交流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还是价值观和社会人格的建立,家庭、社会和自然都扮演了与制式教育更为重要至少是同等重要的角色,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旅游是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也是成长方式,中小学生和青少年群体在旅游旅行中所欣赏的风景、所体验的场景、所经历的事件、所接触的人及其留下的记忆,将会伴随一生的成长。无论在校学习,还是周末、寒暑假和毕业离校,每个人都在用毕生的时间了解自然和融入社会。由是观之,研学旅游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而且是更为重要的社会教育方式。

从全球视野来看,无论是日本的修学旅行,还是欧美国家有组织的夏校(Summer School)和夏令营、冬令营等研学旅游活动,既是对制式教育的有益补充,也通过吸收海外学生的参与而成为国家对外交流的名片。以营地教育著称的俄罗斯,更是将小鹰、海洋、阿泰克等占据全俄顶级资源的国家营地打造成全球青少年文化交流和文明鉴定的平台,成为展示文化传统和国家形象的重要舞台。

自2016年十一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来,研学旅行或者研学旅游(以下统称为“研学旅游”)迅速成为增速显著的旅游细分市场和社会教育活动,中小学生、家长和学校对研学旅游的认知也从特定类型的旅游产品走向深度体验的社会教育和素质提升项目。在文化、旅游、教育、科技、海洋等部门、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以及旅行社、教培公司、研学营地等市场主体的共同努力下,研学旅游进一步呈现课程体系化、知识谱系化和研学服务主体的品牌化特征。

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研学旅游大国。

2016年之前,研学旅游主要表现为高收入家庭的中小学生的海外游学和冬令营、夏令营活动,既没有明确的产品概念,也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更没有形成规模。2016年发布的《意见》,将研学旅游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2亿多在校学生的研学旅游需求得到了充分释放,研学旅游进入发展快车道。“释放需求——扩大供给——规范秩序”既是研学旅游的政策逻辑,也是市场演化的现实基础。

2016年以来,国家福利彩票公益基金累计投入近50亿元支持全国研学基(营)地建设。截至2024年6月,教育部共批准了581家国家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40家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地方研学基(营)地、实践教育基(营)地的数量也显著增长。各级各类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场馆也面向研学团体开发了相关课程,有组织地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团队,初步形成了从国家到地方,从科学到自然,从人文到社会,多层次架构、多内容维度的研学基(营)地体系。

有需求,就是有供给。在国内旅游市场的散客化和自由行趋势下,以团队、线路、导游和包价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旅行社很快就发现了这一新兴市场,并以运营效率和服务品质而成为中小学生研学活动的专业运营商。

2016年至今,机构名称包含研学或业务范围涵盖研学旅行业务的市场主体数量累计达到了3万余家。一部分旅行社完全转型为研学旅游服务商,更多的旅行社开设了独立的研学部门,培育成为学校、家长和中小学生安全、可靠、高效、有品质的研学服务品牌。在专业化服务和市场运营的过程中,中旅旅行、广之旅、远海国际、武汉学知悟达、北京研迹等旅行商形成了一批接待标准,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这些从事研学旅游服务的企业与学校、教师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模式,使得目的地的文化、教育和旅游资源有效转化为研学旅游课程,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研学旅游跨界跨部门合作结构。

研学旅游快速发展进程中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既包括产品层面的游而不学和学而不游、组织过程的人身安全和文化安全,也包括体制层面的共识不足、条块分治等问题。

相较于美国近200年的营地教育、日本130余年的修学旅行、芬兰从长期学校教育中演化出的自然教育,我国研学旅游发展时间很短,只是初步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尚未形成统一的公众认知和广泛的社会共识,还没有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政府与市场相协调、家长、学生和社会都满意的理想状态。加上供给侧的研学项目功能化、需求侧的研学线路和研学课程的商业化,以及时有发生的安全问题,导致社会对研学旅游的发展普遍存在爱之深、责之切的心理。有的学校将是否参与研学和参与何种类型的研学,与单项成绩和综合评价挂钩,有的企业由于专业能力不足导致研学课程质量不高。处理不好的话,很可能会让高速成长的研学旅游发展程出现停滞甚至倒退。

还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家庭文教旅娱支出还存在较大差距。对于多数家庭而言,支付价格不菲的中小学生研学旅游费用还是有一定压力的,导致国内研学旅游客源地主要仍然集中在一线城市。从全球范围看,我国的青少年在和海外青少年交流中已然呈现明显的“逆差”,如何让更多国际青少年到访交流,了解一个真实、立体和全面的中国,是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必须回答,而且要回答好的问题。

02 坚持公共性和均等化导向,政府、市场和社会多维发力,完善研学旅游供给体系

概念普及和价值认同是研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社会共识是研学旅游创新发展的动力。研学旅游贯穿学龄前教育到老年教育的全生命周期,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研学旅游,不仅要让广大青少年验证课堂上学习的书本知识,也要创造条件让中小学生领略自然之美、领悟文化之美,提升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相互交往的能力。只有从国家战略高度把握研学旅游的发展,全面认识研学旅游对于青少年全面发展,对于构建国民终身教育体系重要意义,才能真正避免“部门争权、机构争名、企业逐利”,才能让研学旅游回归社会发展导向和事业属性。《意见》发布以来,全国各地的实施情况千差万别。

推进较快的区域,学生研学出游比例能达85%以上,推进较慢的区域甚至仅在10%以下,还有很多学校至今从未落实开展研学旅游活动。最根本的原因是家长、学校和教育部门的认知问题,研学旅游不只是市场和产业,不能简单地当作生意来做;也不只是课堂教育的延伸,不能简单地把课堂搬到校园外。

《意见》要发布,也要在评估考察的基础上督促落实,激发教育部门参与和组织研学旅游的积极性。稳住中小学生基础人群的同时,中央和地方政府还要稳步将研学旅游参与人群逐步扩展到学龄前儿童、大学生、成年人、老年人,进而覆盖全生命周期人群,形成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长教育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终身教育体系,让每个人都能实现“书生意气的研学、家国天下的旅游”的成长目标。

建设一批面向少年儿童的国家营地,形成新时代研学旅游的重点项目支撑。国家营地不是获得财政补贴为导向的国家级营地,而是由中央政府规划建设,承载国家意志的国民教育体系必要组成部分,是以涵养青少年文化自信、增强国民科学素质和社会交往能力为导向的社会教育机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不宜再走国家出政策、部门出标准、地方创建申报的传统模式,而应由宣传部门牵头,财政、发改、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共青团、文化和旅游部门共同参与,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高度规划布局和选点建设。国家营地的选址范围可以是考古遗址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然保护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可以是文化、艺术、教育和科技集聚的重点区域,也可以是澳门特别行政区这样的城市空间。

培育一批面向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文明交流互鉴的研学城市。无论是从旅游客源地、旅游集散地,还是旅游目的地的视角看,城市都以其发达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及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的优势而成为研学旅行的基础市场和关键支撑。依托城市客群的旅行需求和研学供给的内在优势,依托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培育一批文化底蕴深厚,科技教育资源富集的研学旅行目的地城市。研学城市并不能完全按照量化的标准去申报、创建和验收,而是在尊重其内在演化逻辑和支撑要素的基础上,通过示范城市加以引导。高频的本地研学既能为营地提供基本客源与频次保障,也能激励营地打磨产品与服务,为服务外地客源做好准备。

培育一批面向不同年龄段和寓学于游的研学旅游国家线路。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及其沿线城市和乡村,蕴含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红色革命文化的精神谱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空间载体,也是践行国民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旅游线路。以一年四季、七个公共假期和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以五大国家文化公园为空间轴,以国家营地为支点,以研学城市为支撑,形成时空交错的研学旅游国家线路。110万平方公里的“最美国土”共涉及现有自然保护地700多个,10项世界自然遗产、两项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19处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沿着国家公园去旅行,并将科学考察和田野调查纳入其中,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终身学习体系,无疑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极其重要的意义。

大力发展入境研学,培育世界青少年研学交流目的地。随着全球政经形势与国际商贸版图的变化,海外青少年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学习汉语、留学访学等需求日益增长。华校学生、海外侨胞子女有着强烈的寻根意愿,双语校学生、关注中国发展的外国学生都有了解中国文化和实地探访的真实需求。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先导性方面,国际青少年群体都是极具成长性,也具战略性的市场。各国学期学制不一、假期时间不一,利于形成较好的错峰出行和稳定的市场时序,利于平抑国内市场的淡旺季效应。应加快外国学生、侨胞子女、学校团体交流、教师访学等群体的签证与签注的需求调查,实施专门的签证、口岸和支付便利化政策。要创新入境研学的外宣模式。央视纪录片《跟着书本去旅行》,中央统战部、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共同开发的“伟大的中华文化”系列实景课程等都在海外取得良好反响,成为国际青少年了解中国、选择研学城市的重要渠道和依据。通过国际赛事邀请、冬夏令营、校际互访、友好城市交流等方式让更多国外青少年走进中国。将港澳地区纳入大湾区国民研学线路规划,支持澳门特别行政区建设国家研学营地,互认研学旅游基地、研学旅游指导师、研学旅游课程和服务标准。

03 加快形成高位推动、央地协同、政企合作的研学旅游工作新格局

一是加强党对研学旅游和社会教育的全面领导,将研学旅游纳入有关协调议事机制,明确牵头、主责和协同部门,完善建设、运营与监管工作机制,构建新时代研学旅游工作新格局。尽快以中办、中宣部、国办名义发布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关于推进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新时期研学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工作任务、部门职责和条件保障。形成宣传部门抓总,文化、文物和旅游、教育、科技、国土、林草、环境、财政和发展等部门参与的研学旅游新格局,充分发挥科协、文联、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新格局。重点提高研学旅游覆盖度和重点人群参与率,让更多地区的中小学生参与进来。适时出台中小学“春假”“秋假”制度,释放更多更灵活的教育时间,鼓励学生利用假期错峰开展研学旅游活动,降低对热门资源的集中挤兑。

二是适应研学旅游发展新需求,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改进监管机制。及时颁发研学课程、研学线路、旅游服务和研学旅游基地标准,发布国家和地方研学营地的建设规范。加强对研学旅游市场主体的监管、培育和指导,形成从教育主体、研学群体到市场主体的监管全覆盖。坚决守住意识形态红线,确保文化安全,不断提升课程开发和旅游服务质量。依托旅游和教育院校,培养一批具备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具备课程设计和服务品控能力的新型复合型人才。不能让商业机构主导研学旅游,更不能借志愿者赴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支教之名不当得利。设置对中小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旅行商从业人员,特别是研学旅游指导师、全陪领队、研学营地管理员的进入门槛和退出机制。

三是坚持国家的事国家办,将研学旅游国家营地纳入财政和用地保障范畴,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研学旅游地方营地。研究并尽快发布国家研学营地建设规划和地方营地建设指引。依托东方绿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研学营地、兰亭等相对成型的研学营地,在投资扩建的基础上形成示范营地,在“十五五”期间建设成10-15家国家研学营地。文化和旅游联合教育、科技、发改、国土等部门加强对地方研学旅游营地的建设指导工作,认定一批高品质的研学旅游基地。基本完成了营基地等硬件设施建设后,国家彩票基金的支持可转向对内容、课程、人力资本提升等软性建设上来,也可通过补贴等激励方式引导私营博物馆、美术馆、科技企业、地方公共资源等提供研学空间,以补充我国在科技、心理学、体育、艺术等方面研学内容供给不足。依托乡镇生源萎缩形成的闲置校舍,引导客源城市通过小规模投入与专业化改造,建设一批城市依托型的青少年研学特色营地。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行业热点走势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