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投资 “急刹车”,如何 “踩油门” 实现重生?
文旅投资 “急刹车”,如何 “踩油门” 实现重生?
在过去的数年中,文旅产业曾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在投资的赛道上风驰电掣。大量资本蜂拥而入,主题乐园、特色小镇、文旅综合体等项目遍地开花。然而,近几年这股文旅投资热潮却遭遇了急刹车,众多项目停滞、资金链断裂,行业陷入一片萧瑟。这一突变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产业重构逻辑?文旅产业又该如何从冰封走向涅槃?
曾经,文旅投资市场一片繁荣景象。从 2015 - 2019 年,文旅项目投资规模持续攀升,年增长率一度超过 20%。各地政府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大量社会资本被吸引进入文旅领域。据不完全统计,仅 2018 年,全国新开工的文旅项目数量就超过了 5000 个,投资总额高达数万亿元。
但如今,形势急转直下,文旅投资按下刹车键,近五年间,全国超300个文旅项目陷入停滞,独山县400亿债务泥潭、某知名主题公园资金链断裂等案例频现报端。曾经炙手可热的文旅投资进入了冰封期,行业投资规模从2019年的2.7万亿元骤降至2024年的0.8万亿元。博为国际文旅产业专家认为这场剧变不仅折射出外部冲击的破坏力,更暴露出了文旅产业深层结构性矛盾:在“暂停键”按下之际,文旅产业正经历从野蛮生长到价值重构的阵痛。
(一)供需断裂:盲目扩张与消费升级的错位
一时间,同质化的文旅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古镇古街到主题乐园,从民俗村落到康养基地,形式和内容上的相似性极高,试图以规模和数量抢占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消费者的文旅需求却在悄然升级。
调查显示,2024年游客对文旅项目满意度不足45%,“打卡即弃”成为常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单一的观光游览模式,转而追求深度、个性化且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体验。
他们渴望在旅行中能深度融入当地文化,参与特色活动,获得独特记忆。但盲目扩张带来的千篇一律的项目,根本无法契合消费升级后的多元需求,使得文旅市场的供需关系严重失衡,大量资源被浪费,行业发展陷入困境。
(二)资本断裂:杠杆游戏与现金流的崩塌
文旅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的特点。其建设涉及土地购置、基础设施打造、景观营造、设备采购等多个环节,无一不需要大量资金的持续投入。从项目启动到实现盈利,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时间。
在这样的特性下,对资金的稳定供应和合理规划要求极高。然而,在过往的投资热潮中,许多企业为追求规模扩张与快速回报,过度依赖杠杆融资。通过大量借贷进行项目开发,以期望在短期内打造出大型文旅项目。
这种短视行为使得企业债务负担沉重,一旦市场环境发生波动,如游客流量未达预期、营收增长缓慢,资金回笼便会严重受阻。进而导致企业无法按时偿还债务本息,资金链断裂危机随即爆发,项目建设被迫停滞,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2021年恒大暴雷,直接导致12个文旅项目烂尾。
(三)政策断裂:监管强化与野蛮生长的冲突
文旅行业在前期发展中,部分从业者受利益驱使,陷入野蛮生长的模式。在项目规划与建设环节,忽视诸多关键规范。一些项目未经严格审批便擅自开工,在土地使用上违规操作,未取得合法用地手续就肆意开发,还有些随意变更规划设计,突破建设指标限制,只为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全然不顾行业长远发展秩序。
随着文旅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其对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日益凸显。为此政府土地政策、环保法规到项目审批流程、经营服务规范等强化监管,出台了更为严格且细致的要求。那些习惯了以往粗放发展模式的企业和从业者,难以迅速适应监管强化带来的改变,导致大量项目因不合规面临整改、停工甚至关停,行业发展节奏被打乱,“政策断裂” 现象阻碍着文旅产业的顺利前行。
(一)从 “重资产” 到 “轻运营”:商业模式的基因重组
并且,重资产模式下企业灵活性差,面对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变化,难以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如今,轻运营模式成为破局关键。该模式专注品牌打造、运营管理输出与资源整合。
企业无需大量固定资产投入,借助品牌与专业能力,整合各方资源。如此一来,运营成本大幅降低,企业能敏捷应对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产品与服务。从重资产转向轻运营,是文旅商业模式的革新,让企业从倚重资产转向依靠运营,为产业发展赋能。
(二)从 “大而全” 到 “精而美”:产品逻辑的范式变革
以往文旅行业热衷于打造 “大而全” 的产品逻辑。企业试图通过大规模建设和丰富业态堆砌,吸引尽可能多的游客。然而,这种模式往往导致资源分散,每个项目都难以做到极致。
过度追求全面,却缺乏对特色与品质的深度挖掘,使得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面对日益挑剔的消费者,“大而全” 模式逐渐失去竞争力。与之相反,“精而美” 的产品逻辑正成为文旅行业新趋势。
它聚焦于深度挖掘当地独特文化或自然景观,将资源集中于打造少数精品项目。通过精准定位目标客群,围绕其核心需求,雕琢每一处细节,提供极致体验。这种范式变革促使文旅产品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以独特魅力吸引游客,实现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从 “单点突破” 到 “生态协同”:产业网络的系统重构
在文旅产业发展早期,许多项目采用 “单点突破” 模式。企业聚焦于单一项目的打造,如建设一座主题乐园或开发一处景区,孤立地开展运营,忽视与其他产业及周边环境的关联。
这种模式虽在短期内可能吸引部分游客,但由于缺乏协同效应,难以形成持久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游客需求日益多元,单一项目的局限性愈发凸显,难以满足游客全方位的体验需求。
如今,“生态协同” 模式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它强调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网络,加强文旅与上下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如与交通、住宿、餐饮、文创等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全产业链闭环。
同时,促进文旅与其他领域的跨界融合,像文旅 + 农业、文旅 + 科技等。通过生态协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整个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为游客提供一站式、综合性的文旅体验,进而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四)从 “规模崇拜” 到 “韧性生长”:风险防控的能力再造
过去,文旅行业深陷 “规模崇拜”。企业盲目追求项目规模的扩张,大量圈地、投入巨额资金,企图以庞大的体量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在这种思维驱使下,企业忽视了自身运营能力、市场变化以及潜在风险。
一旦市场环境波动,如遇经济下行、突发事件冲击,庞大的规模反而成为沉重负担,导致资金链紧张、运营难以为继。如今,“韧性生长” 理念应运而生。它强调文旅企业不应只着眼于规模,更要注重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
企业需优化内部管理、强化财务健康、提升创新能力,以灵活应对各类不确定性。从 “规模崇拜” 转向 “韧性生长”,企业得以重塑风险防控体系,增强在复杂多变市场中的生存能力,实现可持续的稳健发展。
文旅投资的暂停虽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也为行业的深度调整和重构提供了契机。2025年,随着《文旅产业韧性发展纲要》的出台,行业将进入“精耕时代”。通过剖析问题根源,实现四个转向,文旅产业有望在涅槃中重生,迎来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