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如何进行生态保护和低碳发展
来源:凤凰网城市
作者:李铁
责任编辑:
2012-10-24
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也就是6.9亿人口生活在城市里。如果增长到60%的话,城市里将会有7.8亿人口,相当于美国人口的2倍以上。这么大量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城市将面临生态、能源消耗等问题。即使生活水平达到和美国一样,我们对会世界能源供给也会产生很大的威胁。所以,研究中国的城市问题,就是对如何进行生态保护,如何进行低碳发展确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主要想谈谈以下几方面问题。
应从宏观和综合的角度看待生态问题。我们上次和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一共邀请了美国房地产协会的主席就生态城市发展的理解上给我们做了一个开放性的论坛。这个开放性的论坛确实让我们在对生态城市的整个理解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就是它不是一个单一领域的技术问题,更多的是城市发展、规划综合性的问题。这方面对政策制订和颁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举个例子,我们刚刚提到很多关于欧美企业发展和就业的问题,可是我们的服务业是全球最落后的。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比重不仅仅低于发达国家,还低于下等收入国家。也就是说,我们的服务业发展和城镇化水平基本是不相适应的。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服务业比重达到70%以上,中等收入国家都在50%以上,我国才40%以上。实际上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服务业的发展当然是低污染,降低能耗的。但在我们城市发展的模式上、规划上、发展政策上并没有给服务业留下充分的发展空间。而且在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的时候,我们还在强调以工业为主导。像刚才石老师讲的,印染行业在太湖地区的发展。在这个地区,城镇化率就超过了60%。当我们还在强调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时,它实际上已经远远滞后于国际上的发展水平了。所以在确定政策发展导向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考虑如何解决生态保护的问题,而不是单从生态保护谈生态保护。
应降低城市发展成本。我们最近去了全国八个省几十个城市进行调研。我们看到了许多城市抬高城市发展成本,强调所谓的绿色城市理念和我们实际的低耗能城市是完全不一样的。你到所有的城市看这些城市的发展模式,大量的发展视觉的绿色小区,这和我们倡导的节能城市的理念完全相悖。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是许多城市管理者不懂生态城市理念的真谛。我们在强调规划,强调保护生态城市发展的时候,我们其实塑造的是一个所谓的耗能城市。所谓生态概念、大量的绿地、大量空间的耗费,使得出门不得不开车。所以,服务业在这种空间上发展不起来。这是一种严重的资源耗费的城市。这种城市和我们所强调的生态城市恐怕不是一个概念。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没有做得太多,宣传上、理念上根本不清楚。所以导致我们很多中小城市在仿照北京、上海模式的同时(如上海浦东发展模式等等),使城市走上了耗费能源、高成本、扩张的发展模式。这种城市发展模式我们如何在政策上加以矫正。
第三,城市发展中的经济利益问题。实际上存在经济利益的选择。中国是从规划角度,但我们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研究城市发展的趋势。这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比如说我们在和欧盟以及很多国家谈节能材料时,我们知道节能材料是可以节约成本的。在现阶段我们技术上并没有突破降低节能成本。我们也希望从欧洲引进更多的节能技术,当然这里还涉及推广。可是我们在城市发展公共选择时,这个节能的成本中建筑材料如果更使之适用于广大的消费者?在哪些方面以及如何与城市发展政策相结合才能使我们在经济利益上有更好的选择,从而促进这种模式的产生。这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例如节能材料问题,需要通过政策,例如税收政策、土地政策,包括我们供给方的政策等等来解决。
第四,制度改革问题。我们研究城市的发展不是强调某一项功能或突出某项功能,而是强调各个功能的连接。例如,我们在解决城市发展问题,如城市交通问题时,大量地修路,把城市所有的服务业都切割了,使整个城市发展背离了方便、自然、简洁的准则。过多地强调了城市发展某一方面的功能,切割了城市功能相联系的自然空间。再如强调了生态技术,我们就建设一个个样板的小区,而这些样板小区与城市的整个功能没有具体的联系。
第五,如何把事情做实。我们看到很多在技术上、环节上做得非常实的政策,但我们希望这里的实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是否能针对某个城市,做一个试点,来集中我们的各项资源和各类专家对某一个城市进行整治。或者是,我们借鉴美国、欧洲的某个城市来进行结对子,对这个城市发展的理念进行矫正。这样我想做得会更实一点。二是,开展合作的方式。是否可以引进更多的专家,把更好的理念和方法、想法、思路和技术的路线向中国的城市管理者进行介绍。或者邀请专家以培训的方式或像我们去年如何从城市发展的综合政策上和经济利益的角度提出一个生态城市理念,我觉得这个很重要。这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地与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合作。采用的开放性论坛的方式,这些都值得借鉴。三是,加强宣传。我们如何利用媒体来进行宣传。我们上次举办开放性论坛时,邀请了好多媒体的参加,还使用了微博。我们在活动中,可以把活动从以往技术性的、封闭性的内容转化成开放性的内容。这个可以借鉴经验,使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在中国扩大影响力,通过我们之间的合作(包括宣传)使得对城市发展理念矫正的效果更为直接。
我主要想谈谈以下几方面问题。
应从宏观和综合的角度看待生态问题。我们上次和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一共邀请了美国房地产协会的主席就生态城市发展的理解上给我们做了一个开放性的论坛。这个开放性的论坛确实让我们在对生态城市的整个理解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就是它不是一个单一领域的技术问题,更多的是城市发展、规划综合性的问题。这方面对政策制订和颁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举个例子,我们刚刚提到很多关于欧美企业发展和就业的问题,可是我们的服务业是全球最落后的。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比重不仅仅低于发达国家,还低于下等收入国家。也就是说,我们的服务业发展和城镇化水平基本是不相适应的。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服务业比重达到70%以上,中等收入国家都在50%以上,我国才40%以上。实际上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服务业的发展当然是低污染,降低能耗的。但在我们城市发展的模式上、规划上、发展政策上并没有给服务业留下充分的发展空间。而且在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的时候,我们还在强调以工业为主导。像刚才石老师讲的,印染行业在太湖地区的发展。在这个地区,城镇化率就超过了60%。当我们还在强调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时,它实际上已经远远滞后于国际上的发展水平了。所以在确定政策发展导向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考虑如何解决生态保护的问题,而不是单从生态保护谈生态保护。
应降低城市发展成本。我们最近去了全国八个省几十个城市进行调研。我们看到了许多城市抬高城市发展成本,强调所谓的绿色城市理念和我们实际的低耗能城市是完全不一样的。你到所有的城市看这些城市的发展模式,大量的发展视觉的绿色小区,这和我们倡导的节能城市的理念完全相悖。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是许多城市管理者不懂生态城市理念的真谛。我们在强调规划,强调保护生态城市发展的时候,我们其实塑造的是一个所谓的耗能城市。所谓生态概念、大量的绿地、大量空间的耗费,使得出门不得不开车。所以,服务业在这种空间上发展不起来。这是一种严重的资源耗费的城市。这种城市和我们所强调的生态城市恐怕不是一个概念。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没有做得太多,宣传上、理念上根本不清楚。所以导致我们很多中小城市在仿照北京、上海模式的同时(如上海浦东发展模式等等),使城市走上了耗费能源、高成本、扩张的发展模式。这种城市发展模式我们如何在政策上加以矫正。
第三,城市发展中的经济利益问题。实际上存在经济利益的选择。中国是从规划角度,但我们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研究城市发展的趋势。这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比如说我们在和欧盟以及很多国家谈节能材料时,我们知道节能材料是可以节约成本的。在现阶段我们技术上并没有突破降低节能成本。我们也希望从欧洲引进更多的节能技术,当然这里还涉及推广。可是我们在城市发展公共选择时,这个节能的成本中建筑材料如果更使之适用于广大的消费者?在哪些方面以及如何与城市发展政策相结合才能使我们在经济利益上有更好的选择,从而促进这种模式的产生。这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例如节能材料问题,需要通过政策,例如税收政策、土地政策,包括我们供给方的政策等等来解决。
第四,制度改革问题。我们研究城市的发展不是强调某一项功能或突出某项功能,而是强调各个功能的连接。例如,我们在解决城市发展问题,如城市交通问题时,大量地修路,把城市所有的服务业都切割了,使整个城市发展背离了方便、自然、简洁的准则。过多地强调了城市发展某一方面的功能,切割了城市功能相联系的自然空间。再如强调了生态技术,我们就建设一个个样板的小区,而这些样板小区与城市的整个功能没有具体的联系。
第五,如何把事情做实。我们看到很多在技术上、环节上做得非常实的政策,但我们希望这里的实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是否能针对某个城市,做一个试点,来集中我们的各项资源和各类专家对某一个城市进行整治。或者是,我们借鉴美国、欧洲的某个城市来进行结对子,对这个城市发展的理念进行矫正。这样我想做得会更实一点。二是,开展合作的方式。是否可以引进更多的专家,把更好的理念和方法、想法、思路和技术的路线向中国的城市管理者进行介绍。或者邀请专家以培训的方式或像我们去年如何从城市发展的综合政策上和经济利益的角度提出一个生态城市理念,我觉得这个很重要。这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地与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合作。采用的开放性论坛的方式,这些都值得借鉴。三是,加强宣传。我们如何利用媒体来进行宣传。我们上次举办开放性论坛时,邀请了好多媒体的参加,还使用了微博。我们在活动中,可以把活动从以往技术性的、封闭性的内容转化成开放性的内容。这个可以借鉴经验,使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在中国扩大影响力,通过我们之间的合作(包括宣传)使得对城市发展理念矫正的效果更为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