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热点走势
Industry Focus

空前规模!中国文博产业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2024-11-25

       空前规模!中国文博产业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 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9515亿元,比上年增长8.2%。
  • 截止2023年,全国备案博物馆达到6833家,举办陈列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38万余场,接待观众12.9亿人次。
  • 截止2023年,全国博物馆场馆建筑总面积超过2600万平方米,展厅总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米,藏品数量共计4223.98万件(套),珍贵文物数量为460.56万件(套)。
  • 截止2023年,全国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团体1893个。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309个,总流通112668万人次;文化馆3508个。
  •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2500多家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围绕自己的馆藏产品进行IP开发。
  • 截至目前,近30座城市提出要建设“博物馆之城”或“博物馆之都”,“博物馆之城”建设正成为一股热潮。
  • 第二十届文博会展览面积16万平方米;6015家单位线上线下参展;展出文化产品超过12万件,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主会场单日参观人数首次突破14万人次。

一组数据的背后,意味着我国文博产业发展已进入“黄金时代”!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国家面临来自国内国际双重挑战和威胁,传统经济增长动力趋弱,经济下行压力巨大。新型、绿色、有资源、有沉淀的文博产业,对于有效应对新形势下国内经济发展风险与挑战、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实现国家文化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在这新背景下,我国多项文博产业利好政策接连出台,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密度和力度达到空前之高,文博产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时代”。

01

政策端:政策体系逐步建立,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关注文博领域发展,持续发力推动文博产业发展迈入“快轨道”,逐步建立起产业发展政策体系。2018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针对文博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和阐释,提出了文物保护和文物利用并行的解决方案,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提升的需要。

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文博发展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认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2021年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从战略层面上提出“要让文物活起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从文物资源大国向文物保护利用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期。

进入2023年,“数字化”在文博行业持续推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大力推动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发展,加快线上线下服务融合。文旅部也发文,依托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工业遗产、博物馆等场所或相关空间,运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并融合文化创意等元素。同年10月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13部委印发《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文件中提到“推动文物资源数字化、智慧博物馆建设、大遗址展示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通过国家科技计划,支持文物科技创新研究”。13个部委的文件政策发布,为文物数字化建设注入一剂强心针。

02

供给端:文博场馆转型加速,产业生态雏形显现

——文博场馆数量持续增长,总量和结构双向发展

现阶段是我国文化博物馆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近10年的时间,每年平均增长200多个;从近30年时间看,平均每年增长100多个博物馆。我国改革开放前全国不到350个博物馆,现在是20多倍的增长,体现我国博物馆的快速发展。整体上我国已建立起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文博场馆体系。

根据文旅部数据,我国2022年底各类文化基础设施数量为5.89万个。根据文旅部的“十四五”发展目标,2025年全国各类文化设施数量(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博物馆、艺术演出场所)达到7.7万个。

具体来看,截止2023年底,全国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团体有1893个,共有公共图书馆3309个,文化馆3508个;此外国家文物局最新数据显示,全年新增备案博物馆268家,全国备案博物馆达到6833家,博物馆场馆建筑总面积超过2600万平方米,排名全球前列,举办陈列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38万余场,接待观众12.9亿人次。通过持续完善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我国90%以上的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

——文博场馆发力转型,产业运营市场化提速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崛起和人们文化消费水平的提升,文博场馆作为文化机构也在不断尝试市场化运营,积极推动转型升级,丰富场馆文化展览、休闲娱乐、研学教育、文化体验和文化旅游等功能,不断提高场馆本身的综合吸引力,推动文博场馆逐步向城市文化综合体转变,以更好地满足观众的文化休闲需求。

现阶段文博场馆的市场化运营主要表现为,一是文创产品开发、研学活动、特色活动等手段实现自身收入。二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展数字化展览和在线教育,创新展览形式和场馆服务,以更好地为游客服务。博为国际在服务国家南海文博产业园、佛山博物馆、调兵山机车博物馆等项目过程中,通过调查发展现阶段我国文博场馆虽然在大力推进转型,但是受制于人才、资金、运营等因素的影响,产业的市场化运营还有待提升。

——数字科技赋能,产业业态不断丰富

我国文博产业发展迅速,已由博物馆一家唱独角戏,扩展到会展、策划、设计、广告、印刷、装修、物流、通讯、金融、娱乐、旅游、教育等更多企业参与、科技支撑、创新导向的生态链。随着文博资源的深度化、精细化开发,“文博+展览”“文博+演艺”“文博+研学”等主题化、定制化的文博游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产业业态日益丰富,各类文博展馆更是成为人们出行的热门打卡地。

此外新时代下数字化,正悄然改变文博行业,通过借助于数字科技手段,积极探求新思路、新模式,推进文物活化利用,创新展览展示,文博场馆的产品和服务显示出时代性、创新性、艺术性等特征,以多元化、立体化的方式呈现静态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文物数字藏品、文创IP、VR博物馆、沉浸式、云直播等科技手段的融入,让沉睡千年的古文物 “活”了起来,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火爆“出圈”。

此外文博产品业态还呈现出体验化、年轻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国内各大博物馆通过走亲民化、年轻化路线实现了快速破圈,不少“网红”博物馆凭借高质量的创意节目、亮眼的文创产品、沉浸式的多媒体互动和场景体验,唤醒了人们对博物馆和历史文化的兴趣。比如,博物馆盲盒、雪糕、环保袋等文创产品,推出了特展、夜场、鉴宝、科普讲座、文创义卖等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

——“馆城共融”出圈,焕活文博产业新动能

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九部委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将博物馆事业主动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探索在文化资源丰厚地区建设“博物馆之城”“博物馆小镇”等集群聚落。目前全国各地博物馆之城建设方兴未艾,已有北京、西安、大同、南京、成都、宁波、深圳、太原、绍兴、郑州、广州、保定等近30多个城市宣布打造博物馆之城。

为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让博物馆与城市、博物馆与市民的关系在建设中达到相融相洽。越来越多的文化遗址、文博场馆以及文化休闲街区等经过城市更新后,以更好的面貌对公众开放,为城市旅游消费提供了更多美好的生活新空间。

03

消费端:文博游成生活方式,市场持续火热

——文化消费升级,逛馆已成为休闲新潮流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群众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量和质也在不断提高,精神文化消费需求越高,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与个性化等特征,尤其是年轻世代,他们具有独特的文化消费方式和偏好,对高质量、多元化文化内容产品的有着强烈需求,传统的走马观花看风景,已不再是人们外出旅行的首选,而深度文化体验性旅游渐渐成为不少人的“心头好”,挖掘本地文博场馆等文化资源逐渐成为大众青睐的一种出游方式。

近几年我国文博热”持续升温、“国潮风”劲吹并非偶然,从本质上是源于普通大众对文旅消费升级的内在需要,游客对文博场馆的体验、研学、娱乐需求不断提升,文博游品质化、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公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越来越强,加上传统文化的呈现与表达形式不断创新,“逛馆”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市场需求持续释放,激发文博消费新活力

“人”“从”“众”,“文博热热”持续升温。携程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平台上预订量最高的景区类目中,博物馆、展览馆超过动物园、主题公园,订单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2.9倍,较2021年同期增长1.8倍。今年“五一”假日期间,“文博热”持续升温。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观众超5000万人次、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参观人数达404万人次,陕西文博单位接待观众479.56万人次、江苏备案博物馆接待观众超400万人次、黑龙江全省博物馆接待观众103.24万人次……多地文博单位接待观众人数创历年同期人数新高。

这表明,随着文旅深度融合,消费水平持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进一步激发文博旅游消费的新活力,参观文博场馆、历史文化街区,体验各类非遗项目,正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

在国家政策导向、文博产业市场化转型加速、人们文化消费升级等多重利好下,文博产业发展迅速,文博游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休闲的方式,象征着文博产业正步入“黄金时代的快车道”,新时代新形势下,文博场馆应主动把握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让文博场馆长久“火”下去。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行业热点走势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