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门票经济”到“场景消费运营”,沉浸式演艺如何持续盈利?
随着密室、夜游、实验戏剧、网红展、主题商业街区等新兴商业业态的兴起,“沉浸式演艺”在文旅行业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热度。从中国第一代主题公园景区到如今百花齐放的沉浸式文旅演艺形态,“沉浸式体验”的火爆,实则是整个社会对体验经济需求的提高,倒逼目的地在文化型主题产品设计中需要不断创新与突破。
无论是实景演艺,还是实验戏剧;无论是科技夜游,还是主题商业,所谓“沉浸式”只是一种设计语言,就是如何让游客专注在当前的情境下感到愉悦和满足,而忘记真实世界的情境,更直接一点,对于景区来说,就是如何让游客瞬间穿越。
目前,“沉浸式”体验演艺迎来爆发式增长,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新标配。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现有的旅游演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营收增长乏力。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们对旅游过程中互动性和参与性要求的不断提高,“沉浸式”体验演艺异军突起,表现令人瞩目。
“沉浸式”体验演艺四大特征
沉浸式娱乐是舶来品,一类是主打剧情的场景体验,以沉浸式戏剧为代表。起源于英国,受到美国百老汇文化沉淀的滋养,经环境式戏剧过渡而来。它重新定义了观众与演出空间“观看”的关系,以及演员与叙事的“表演”关系。它打破了单方面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观众在舞台下观看的方式,而是采取了互动式的体验。另一类则更注重科技的场景体验。多元化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
如今,“沉浸式”一词已是文化、娱乐、科技、游戏等众多领域的“热词”之一。对文旅业而言,无论是主题乐园、水上乐园、特色小镇、文旅演艺、还是商业空间,沉浸式可谓来势汹汹,重新定义游客的感官体验。那么什么才是“沉浸式”体验演艺呢?它具有四大特征:
环境营造———通过环境氛围营造及演职人员表演还原故事真实场景,为游客打造“另一个时空”。
互动性———没有固定舞台,游客可参与剧情的互动环节,获得差异化的个性体验感受。
多感官体验———灵活地调动游客的五感,除了视觉、听觉外,还有嗅觉、味觉和触觉,让演出真实、立体地包围游客。
角色扮演———游客可以直接参与戏剧表演,成为剧中人,甚至推动剧情发展。
“沉浸式”演艺将成为主流演出
“沉浸式”演艺通过科技手段和演出元素,让观众通过“视、听、嗅、味、触”来欣赏的演艺活动。较之传统旅游演艺,观众不仅仅能“看”演出,甚至还能调动触觉、味觉参与其中,获得全新的观演体验。其主要特点是故事性、艺术性、沉浸感与参与感强,对都市年轻消费群体有很大的吸引力。
国家对于发展沉浸式产业的政策也是旗帜鲜明的,2019年8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政策中九条主要任务,三条与沉浸产业发展息息相关。《意见》还明确提出,要“促进文化、旅游与现代技术相互融合,发展新一代沉浸式体和旅游消费内容”。2021年3月25日,国家发改委等28部门印发《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在深入发展数字文化和旅游部分,提到“加快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演播、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
技术的加持、政策的推动,使“沉浸式”演艺迎来了大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旅游绿皮书:2020~2021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指出:“沉浸式”演艺将在未来快速普及并日益成为主流演出。
沉浸式演艺如何实现持续盈利?
一台成功的“沉浸式”演艺作品,必须有三个要素:一是好看,接地气;二是观演的形态有创意;第三就是在市场上具有可持续的赢利能力。目前大部分的“沉浸式”演艺还处在“门票经济”时代,实现盈利仍需努力。
一台演出再精彩,终将触及“天花板”。转变思维是关键,要从“门票经济”转到“场景消费运营”。从以往单一的一台演出或一个演艺产品为核心,来带动周边及上、下游产业发展,将“沉浸式”演艺打造成为文旅综合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的利用“沉浸式”演艺这个流量IP,将整个演艺空间转化为展示空间、教育空间、社交空间、艺术空间和节庆空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