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为视野
Think Tank

招商大会,城市新战事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2024-05-27


    在当今城市竞争的,“招商大会”正悄然成为一种新颖的竞争方式,彰显着城市在吸引投资方面的实力与决心。


    2024年5月18日,成都招商大会盛大启幕,这是成都首次以全市范围内的高规格举办此类盛会。在此次大会上,成都向外界发布了2024年投资成都的十大系列政策,涵盖了从产业基金体系的统筹打造,到提供超过1000万平方米的智造空间,再到集聚100个重点中试平台,以及最高1000万元资金支持单个创新团队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展示了成都招商的新篇章。


     回望时间的长河,我们不禁发现,招商的重要性被不断提升。从去年底东莞、深圳两市先后举办全球招商大会,到今年4月苏州的全球招商大会,以及3月武汉、上海的全球招商和投促大会,城市间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优惠政策,升级到了高规格的招商大会,以此吸引企业的目光,推动政策的落地。


    在这一过程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推介已成为“标配”,城市间不仅竞相展示自己的“家底”,更在创造话题、吸引企业注意方面下足了功夫。这背后,一方面是经济增长和区域竞争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借鉴“风投城市”的成功经验,通过招商来赢得城市发展的先机。


    然而,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问题:招商大会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城市的渴求?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我们在未来招商工作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问题。


自2022年起,我国城市间的“招商大战”愈发激烈。先是出现了一股包机出海抢夺订单的潮流,各城市纷纷希望通过抢占经济恢复的“窗口期”来获得先机;紧接着,各地领导纷纷从幕后走向台前,亲自外出招商,积极推动项目进展,进一步提升了招商在各城市议程中的地位。


面对其他城市纷纷行动的态势,各地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力求在招商竞争中棋先一招。无论是产业链招商、专业镇招商、开发区招商,还是政府招商、中介招商、人才招商、成果转化招商、基金招商、政策招商、情谊招商、会展赛事招商、网络招商,各种招商模式和理论层出不穷,共同绘制了一幅百花齐放的城市招商图谱。


相较于以往各城市招商“各出奇招”的策略,如今的城市招商更显得系统化和全方位。在这场招商大战中,城市间的竞争不仅仅是单一的招商手段,而是一场涵盖了产业链、人才、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综合竞争。


深圳,这座现代化的,率先吹响了招商大会的号角,开启了城市间经济竞争的新篇章。


在2019年那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首次全球招商大会上,深圳以其前所未有的气魄,一次性推出了30平方公里的连片优质产业用地。这一举措,无疑精准地击中了深圳招商的痛点,不仅使得全球招商大会成为了深圳的“招商品牌”,更使得每年的12月,都成为了企业了解深圳的重要窗口。


紧随其后,上海在两年后也开始举办全球投促大会,会上发布了第二批14个特色产业园区和3个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并积极推动新打造的“五大新城”对外招商。和深圳一样,上海也每年都会举办全球投促大会,至今已连续举办四届。


在两大经济强市的带领下,加之去年各地在承压下推进经济复苏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加入召开招商大会的行列。这些招商大会,往往邀请知名企业坐镇,甚至有的城市直接让企业充当招商大使或者合作伙伴,以此来推介自己的城市。同时,城市们也借此机会发布新一轮的招商政策,以更大的范围输出城市的招商诚意。


也有一些城市开始探索“抱团”开会的模式。比如,2022年起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广州、香港、澳门同步设置会场,并在珠三角九市同步举办招商会。而最近召开的投资成都招商大会,则联合成都都市圈的成都、眉山、德阳和资阳四座城市,共同对外展开推介。


如此高规格的招商大会,其效果自然备受关注。作为“领军者”,深圳和上海两市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去年召开的第四届深圳全球招商大会上,洽谈签约项目涉及投资额超一万亿元,相当于深圳全年GDP总量的1/3强;


    今年上海投促大会签约项目总投资额为524亿元,数额不高,但均为重点产业链项目,而今年一季度,上海亿元以上重点招商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额达到3435亿元。



未来产业“近身战”

当然,并非每个城市都是上海和深圳。比起一年一次的集中签约,在“今天的招商是明天的产业”逻辑下,招商大会还充当了展示产业下一步规划、对外释放发展风向的平台,帮助城市找到更契合未来发展路线的“合伙人”。


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积极培养和未来产业的重要性,并规划了未来产业的发展蓝图。这份蓝图涉及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旨在打造一批先导区,引领产业前沿。据统计,上海、深圳、苏州、东莞、成都等城市已为未来产业制定了明确的发展路径。


然而,从各地的规划中不难看出,产业方向存在较高的重叠,主要集中在未来健康、信息材料、空间和能源等领域。制定规划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规划转化为实际项目。


在全球投促大会上,上海将未来产业作为招商的重点,发布了10个重点产业链细分赛道的投资机遇,包括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元宇宙、宽禁带半导体、生物制造、大飞机、大型邮轮、商业航天、新材料和氢能等领域。针对每个赛道,上海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如人形机器人的整机、关键零部件和具身智能等。


苏州和成都也纷纷效仿上海,在全球招商大会上推介各自的赛道。苏州的重点包括生物医药及大健康、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电子及零部件、机器人和低空经济等领域;成都则发布了十大系列政策,主攻8个产业生态圈和28条重点产业链。


随着招商大会成为各地未来产业竞技的舞台,发展差异和差距也愈发明显。在成都,招商大会升级为“未来产业大会”,吸引了来自大模型、低空经济、新能源等领域的企业,为成都的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建议。例如,一家投资成都的大模型企业负责人认为,成都应结合行业优势,发展多模态大模型,并探索大模型在产业中的应用。


有的放矢捉“大鱼

在更宏观的层面,这一转变意味着城市的招商策略已经从过去的“来者不拒”转变为更加精准、与本地产业规划深度融合的策略。在不久前的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投早投小投科技”的理念被反复强调。


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城市们逐渐意识到,要实现稳定与发展之间的平衡,关键不仅在于引进大型项目,更在于引进的项目类型。


在审视过去两年的经济增长明星”时,合肥与常州的崛起引人注目。这两座城市凭借卓越的招商引资能力,不仅推动了自身的经济飞跃,还吸引了众多城市的效仿。然而,成功的复制并非易事。


实际上,合肥与常州之所以能够捕捉到经济增长的机遇,离不开它们在产业发展上长时间的精心铺垫。它们不仅积累了专业的产业理解,还展现了对于产业发展趋势的前瞻性把握,这最终使它们能够成功地吸引到重量级的投资项目。


分析人士指出,合肥引入京东方和蔚来汽车,分别对应了当地家电产业对面板的需求和汽车产业的兴起。正如合肥前任主要领导所强调的,合肥的招商策略不是简单的“风投”,而是基于产业投资的深度布局,它追求的不是短期的“赌博”式胜利,而是依靠实力与拼搏,赢得长远的未来。


这些招商“高手”实际上更像是在投资产业未来,利用产业上升周期带来的机遇,推动城市整体经济的蓬勃发展。


比亚迪的案例同样突出。自2020年以来,比亚迪在深圳、西安至常州的多次投资布局,均成为当地抵御经济下行压力、激发新一轮增长的重要动力。郑州便是最新一例,随着比亚迪最大产能的整车生产基地去年正式投产,当地期望其能继富士康之后,成为新的外贸增长点。


在比亚迪的成功故事背后,凸显了企业与城市之间的相互成就。20年前,深圳在汽车产业的关键转折点上,没有选择捷径,而是独立构建起从整车制造到零部件供应的完整汽车产业链,并成功引进比亚迪。比亚迪不仅逐渐成为深圳汽车产业的代表,还在与深圳的共同成长中,抢占了新能源汽车的先机。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背后,预示着未来产业的新浪潮正在形成。那些率先布局的城市有望建立起竞争优势,成为新一轮经济周期中城市的支柱。这或许正是当下城市纷纷举办招商大会的深层含义——寻找属于自己的下一个比亚迪。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博为视野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