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物供给成国家战略,能打消国民的食品安全顾虑吗?
大食物供给成国家战略,能打消国民的食品安全顾虑吗?
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吃得饱”的层面,而是更加注重“吃得好”、“吃得健康”乃至“吃得可持续”。在这一背景下,国家提出了大食物供给战略,旨在通过多元化、多途径的食物供给体系,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安全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食物消费和营养健康需求。
01 我国食物安全仍面临哪些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保障食物安全与国民营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上。然而,随着人口增长、消费升级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食物安全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资源环境约束。我国农业生产存在耕地、水资源总量不足和分布不均,也面临生态环境污染、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对粮食持续增产构成压力。此外水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制约了食物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二是政策导向制约。在我国的农产品与食品供给体系中,一边是以增产保供为导向的农业科研和生产支持政策,给本已十分脆弱的农业资源与生态系统构成了难以为继的巨大威胁。
三是居民膳食结构升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转变,消费者对食物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这不仅包括对主食、肉类、蔬菜、水果等基本食物的需求,还扩展到对特色食品、有机食品、功能性食品等多样化食品的需求。
四是市场体系不完善。食物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市场体系尚不完善,影响了食物供给的效率和稳定性。需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和管理创新,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确保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安全可控。
五是国际市场波动威胁粮食安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气候变化和地缘冲突,给全球粮食市场带来剧烈冲击,全球化肥供应链出现裂痕,我国大宗农产品进口依赖度不断提高,增加了我国食物安全面临的外部风险。
02 为何提出大食物供给战略?
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写入“树立大食物观”。随后,连续多年,在关于“三农”的重要会议或文件中,多次提及并部署大食物观。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的具体举措。8月30日召开的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落实大食物观相关工作。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
在口粮绝对有保障的背景下,近年来中国高层多次部署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有何深意?
大食物供给战略是国家基于对当前粮食安全形势的深刻分析而提出的重大决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顺应人民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再到“吃得可持续”的食物结构变化趋势,正是大食物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
03 核心要义是高质量的食物安全保障
大食物供给战略的核心在于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博为国际结合对国家层面出台的相关政策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上来理解大食物供给战略下的食物安全保障。
一是供给数量上的安全保障,也就是“吃得饱”,即要坚决贯彻执行“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牢饭碗”的战略安排,意味着多途径拓展食物来源。
强调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跳出食物主要来源于耕地的传统农业思维,发挥资源禀赋,将食物获取途径延伸到整个国土资源,要多途径拓展食物来源,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构建食物生产力与生态系统资源承载力平衡的大食物体系。
在此基础上,再充分调配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我国的食物安全保障水平,减少国内农食系统的供给压力。确保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受制于国际市场。
大食物供给战略通过多元化、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有效拓展了食物来源渠道,增强了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抗风险能力。在单一作物或养殖品种受到自然灾害、病虫害等冲击时,其他食物来源可以发挥补充作用,确保食物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是供给能力上的安全保障,也就是“吃得好”,指的是在食品供应方面,不仅要确保食品的数量充足,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更要注重食品的质量、营养价值和安全性,让人们在饮食上得到全面的保障和提升。
在可持续供应能力方面,要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科技战略,地可闲不可废,不断用科技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建立稳定的食品供应链,确保食品供应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因自然灾害、疫情等突发事件导致的食品短缺问题,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
在食品创新方面,要加强大食物领域的科技创新布局,培育创新型生物技术人才,打造一批生物科技领域的“国之重器”,深度开发“森林食物”“草原食物”“海洋食物”“沙漠食物”等食物资源,协调建设“树上粮仓”“海洋牧场”“蛋白工厂”等。在食物营养方面,
大食物供给战略注重食物的营养品质提升,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和林下经济、推广优质饲草料等措施,可以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蛋白质、膳食纤维、微量元素等营养素的需求。同时,这也有助于改善居民膳食结构,减少因膳食不均衡导致的健康问题。
三是食物质量安全上的保障,也就是“吃得健康”,即要坚守质量安全底线,健全相关标准,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加强食品特别是新型食品安全全过程监管,提升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质量安全是食物质量安全的基石。农食系统必须确保所生产的食品符合国家安全标准,不含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这要求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建立健全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安全。
实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行动,扩大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规模。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农牧结合、种养循环模式。
全面落实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普及新型速测技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和全链条管理,扩大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范围。
围绕人们食物消费新需求和新趋势,建立健全与食物开发相适应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做好新型食品安全性评估,强化全过程监管。
大食物供给战略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多元化、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可以有效提升食品安全的抗风险能力和保障水平。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食物供给战略取得实效并真正打消国民的食品安全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