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内专家观点
Expert Opinions

西安高新区:创新引领发展的成功范例

来源:宁波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
2011-03-23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陕西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西安高新区)自1991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经济增速年均保持在30%以上,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3133.8亿元、工业增加值640.9亿元、税收总额168.7亿元,居全国56个国家级高新区第三位,成为陕西省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西安市经济发展最强劲的增长极,被国家确定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6个试点园区之一,走出了一条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的内陆高新区引领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
      创新发展理念,着力培育壮大产业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高新区的使命。西安高新区锁定“高新”做产业,着力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聚焦高新产业。在产业定位上,紧跟世界科技创新步伐,顺应产业演进趋势,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引进新兴产业,逐步把重点转到设计研发和产业价值链高端,集中发展先进制造业、总部经济和创新型服务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服务四大主导产业。
      推动专业聚集。加强平台建设和设施配套,建成通信、生物、软件与服务外包等12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组建物联网、游戏动漫、卫星应用等13个产业联盟,推进了产业资源聚集和相关企业协作互动。
      推进集群发展。骨干企业牵引、相关企业联动、整体产业推进,是西安高新区发展的一大亮点。通过引进行业龙头、完善区域配套、嫁接技术资本等方式,促进主导产业集约发展,初步形成了通讯、汽车、新能源等八大产业集群。
      集约发展园区。顺应产业价值链优化趋势,实施一区多园布局、板块集约发展,促进研发、制造和市场的区域集聚。规划两带四区七园的产业功能区,建成创业研发、先进制造、出口加工等一批重点园区。

      创新统筹平台,着力强化科技支撑
      盘活科技资源、释放科技优势,是高新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西安高新区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为纽带、多种服务网络平台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出孵化成长、合作嫁接、院企分离、军民融合等科技创新模式。

      培育创新主体。相继实施“百千万科技创新创业计划”、“"瞪羚"企业扶持计划”等,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引导企业组建产学研联盟,增强企业创新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近3年来,全区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平均占企业销售收入的5%以上,平均每年有近3000项科研成果问世。
      搭建转化平台。针对科技企业成长的不同需要,搭建以特色服务为核心的支撑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设立创业服务中心和专业孵化园区,形成综合孵化—专业孵化—企业加速器的孵化培育模式;构建多层次投融资服务体系;聚集各类中介机构,建立技术交易平台。
      整合资源要素。从制度保障入手,吸引科技人员到高新区创业就业。以机制聚合资源,推动产学研合作,先后联建基因工程共享实验室、快速制造和机械振动测试中心等,促进了资源共用、利益共得。以项目吸纳要素,建设信息共享网络、科技资源中心和科技资源大市场等,推动外部资本与本地资源重组。以创业释放能量,大力推动全民创业,近3年新注册企业6201家。
      推动军民融合。雄厚的军工科技是陕西科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军工企业将其民品公司从体制、产权上分离并进入高新区。

      促进军民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广泛合作,初步形成了以军带民、以民促军、军民融合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

      创新体制机制,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管理体制机制新、发展环境优,是高新区的最大优势。西安高新区始终把体制机制创新放在首位,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富有科技园区特点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
      改革管理体制。实行省市共管、以市为主、授权管理、跨区合作建设和市场化运作,采取“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和“小机构、大服务”管理模式。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干部聘任制、岗位工资制,采取重创新、重突破、重一线的绩效考核制,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做到了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

      完善服务机制。实行职能整合和流程再造,推行一厅式办公、一站式服务和服务承诺、限时办结、超时默认等制度,实现了从“行政管理”到“公共服务”、从“一次受理”到“一次办结”的转变。
      培育园区文化。着力培育以创新、开放、效率、超越为核心的园区文化。通过设立“创新奖”、“创业奖”等措施,鼓励创新、支持创业、宽容失败。强化开放包容意识,崇尚实干、讲求效率、注重效益,形成了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

      创新资源配置,着力提高开放水平
      在开放中获取资源、在创新中优化资源配置,是高新区快速发展的活力所在。西安高新区坚持内外并举、借力发展,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着力打造内陆型开发开放高地。
      以项目为载体招商引资。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模式,实行专业招商和产业链招商,促进项目在专业园区和产业链上聚集延伸。目前,已有21家世界500强企业和60多家著名跨国公司在区内投资项目或设立机构。
      聚智与引智并重构筑人才高地。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在充分利用和培育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引进高端人才。设立每年5000万元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建立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和19个企业博士后流动工作站,搭建人才引进平台。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通过提供出口融资担保、组织境外展会等扶持引导方式,支持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引导外向型企业在出口加工区开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研发等业务。2009年区内442家外贸企业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1.73亿美元;软件与服务外包出口1.5亿美元,增长41%。

      创新合作模式,着力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协调发展,是国家级高新区肩负的社会责任。西安高新区坚持共生共存、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做到了在“率先发展”中“带动发展”,在“创新发展”中“和谐发展”。带动周边发展。顺应城镇化加快推进和县区经济发展壮大的趋势,积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努力与所在地融合发展、与周边区县共同发展。采取“一区多园”模式,与雁塔区、长安区、户县合作,建立了电子工业园、通讯产业园和草堂基地。结合全市资源组合和产业升级实际,与西安经开区、浐灞生态区、曲江新区、沣渭新区和航空航天基地协调互动,支持莲湖、雁塔、新城、碑林等区设立4个科技园。

      引领全省发展。坚持把加快自身发展与推进陕西省工业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紧密结合,积极发挥辐射扩散作用,推动跨区域协作配套。目前,区内有3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在陕南、宝鸡建立了天然药材供应基地,500多家能源设备及能源服务类企业服务于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区内各类企业在全省建立的生产基地累计达到1000多个,省内上万家企业为区内3000多家制造类企业提供产品配套。

      几点启示
      启示一: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敢闯敢试。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必须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切实把机遇抓住用好、把政策用足用活,敢为人先、争创一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拓新局面、迈出新步伐。西安高新区正是由于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火炬计划、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等重大机遇,更新思想观念、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启示二: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做大做强产业。产业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西安高新区正是始终扭住培育壮大产业不放松,深深扎根雄厚的科技资源沃土,突出高端化、特色化、新型化,才促进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特色产业基地的形成。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发展基础各异,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应当明确自身定位,充分发挥优势,确定符合实际的产业目标。
      启示三:重视企业,关爱企业,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企业是创造财富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西安高新区坚持一切工作围绕企业、全部精力投向企业,实施初创企业孵化、小规模企业促进和成长性企业加速等举措,既培育了上万家创新能力强的高成长性企业,又聚集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这是高新区的成功所在、希望所在。

      启示四:创新驱动,科技引领,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西安高新区的成功源自创新驱动和科技引领,发展壮大得益于科技资源的吸纳、整合和转化。只有完善以各层次企业为主体、孵化器网络为支撑、产学研结合为纽带、风险投资为推手的科技创新体系,才能促进科技与经济、技术与资本的有机融合和聚合裂变,使发展逐步实现从主要依靠土地、资金等要素驱动向主要依靠技术创新驱动转变。 

      启示五:转变职能,强化服务,营造一流环境。西安高新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干什么、公务人员应该怎么干等问题作出了很好回答。西安高新区的实践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切实履行好营造环境的重要职责,加快职能转变,突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真正做到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

      (作者系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西安市委政策研究室联合调研组)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行内专家观点列表
推荐阅读